
他常年奔走于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在星罗棋布的盐湖边,时常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优秀共产党员郑绵平。他致力于盐湖综合资源研究近50年之久,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他所倡导的“盐湖农业”已为国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1956年,郑绵平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仅4天的他就作为盐湖普查组的成员奔赴青海柴达木盆地。经过对察尔汗等盐湖近一年的考察,郑绵平不仅发现那些环境恶劣的盐湖地区其实是个大宝库,同时也尝到了做地质科研工作的愉悦。从此,他便与盐湖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雪崩、泥石流等威胁随时可见。在异常艰苦的实地考察中,有时要在无人区骑马行走,最长一次连续走三天三夜;有时要在16公里长的冰面上爬冰卧雪,每行进一公里挖冰取样一次。 郑绵平曾在寒冷天气里整夜被困在盐湖中的橡皮舟上,也曾在绝地探险时,留下过“遗嘱”。长期的高原反应和恶劣气候没有把他吓倒,至今仍坚持每年到藏北调查。
1956—1957年他参与发现、评价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青海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为缓解我国急缺钾肥做出了贡献。上世纪70年代郑绵平预测罗布泊会有钾盐,但预见必须证实。1989年他三次率队赴罗布泊考察。那是个令人谈之色变的“魔鬼地带”。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后,他们终于到达罗布泊中心,经过取样分析,预见得到了证实,首次发现了钾盐矿物。这是地质学家第一次进入罗布泊腹地。
有人问郑绵平,是什么力量使你一生执著地投身到如此艰苦的行业?郑绵平说,第一是作为党员科学家,我要报效党和祖国;第二是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力所能及地为老百姓做点事;第三是地质工作有引人入胜的探索乐趣。
历经近50年的不懈积累,他通过对地质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比较研究,将地球盐湖研究中的基本过程与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过程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盐湖学。
80年代,他两度率队到西藏扎布耶湖考察,在湖中发现了天然碳酸锂。经推算,扎布耶湖蕴藏的锂、钾等矿产总价值在1500亿元以上,被称为是一个“用斗量金的金湖”。为开发扎布耶盐湖,郑绵平最终实现了廉价提锂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重新占领国际锂盐市场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生活圈]走近中国科学家:一生为国找钾盐 郑绵平

新浪福建618--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

「生态文明论坛·绿色新声」郑绵平:贵州为三元镍钴锰锂材料产能扩张提供了强大的锰资源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