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  先进事迹详情

疾病面前用女儿做第一例手术,他挽救上万患儿生命!

2024-06-15   CCTV国家记忆   阅读量:17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每天有近万名患儿来问诊,是很多人心中解决儿科疑难杂症的首选,其中小儿外科的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这背后少不了一个人多年来的付出,他就是中国小儿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张金哲

01

    1949年的一天,一位母亲抱着出生没几天的孩子,来到北大医院外科诊室寻求救治。当时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的张金哲接诊了这个病患。孩子背部肿胀,脸色发青,病情十分严重。可是,医院从来没接诊过这样的患儿,一时间张金哲不知道要如何治疗,其他医生也束手无策。

    接下来,不断有出生没几天的孩子,出现相似症状。张金哲意识到,这些孩子可能患上了传染病。

    这种疾病是皮下坏疽,当时在多地医院产房婴儿室流行。为了找到拯救这些患病孩子的方法,张金哲和好几位病理科教授,整日整夜地开会、研究。

张金哲

中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是总住院医师,重病人,特别是急症都得找我,看着一个一个的孩子死,那我怎么交代?

    最后,他制订了一个方案:尝试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切开患处,把脓血排出来。这个方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反对。

    就在张金哲为寻找治疗方法无比焦虑时,他的妻子沈恩濂顺利分娩,但不幸的是,张金哲的孩子也患上了皮下坏疽。

    张金哲思来想去,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准备把之前提出的开刀治疗方法,用在自己女儿身上。

    眼看着孩子后背的感染在不断扩散,张金哲顾不上妻子的反对,果断决定把出生仅三天的女儿放到了手术台上,亲自对女儿进行手术。

    手术结束后,张金哲看着病床上幼小的女儿,没能忍住泪水。他也不能确定这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

    终于,经过一周度日如年的等待,张金哲的女儿苏醒了过来,各项指标一切正常。

    张金哲不仅救活了女儿,还找到了治疗皮下坏疽的方法,从此让成千上万的患儿获得了重生。皮下坏疽的致死率也从之前的接近100%直降到5%。

02

    手术的成功,让张金哲意识到小儿外科的重要性,他也萌生了创建小儿外科的想法。

    可当时,中国连“小儿外科”这个词都从没有人正式提出过,相关的专业人才和医疗技术更是一片空白。即便如此,张金哲依然下定决心,向这个从未有人涉猎的领域发起挑战。

张金哲

中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再细的活也有人去做。咱们中国人能够在一个米粒儿上刻一首诗、一个词,那什么做不了?哪有做不了的?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期间,张金哲被任命负责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的工作。自此之后,张金哲先后在国内首创小儿外科,并在北京儿童医院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中国小儿外科就这样开始起步。

    面对当时西方在医疗器械上的封锁,张金哲索性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小作坊”,自己创造。他用土方法,亲手创造和改良了许多适合于小儿疾病诊断和手术的器械。先后有著名的“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50多项发明诞生。就是靠着这些简易“神器”,基础差、底子薄的中国小儿外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000年,80岁的张金哲因对世界小儿外科事业的巨大贡献,获得业内公认的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

03

    行医70多年,张金哲不知道从“死神”手里救回了多少个孩子。在同事眼里,他是和蔼可亲的长者,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在患儿那里,他是位会“魔法”的爷爷。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位笑容满面,照顾起病人来精神抖擞的老人,自己身体也不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因为手术,他的胃就切除了五分之四。后来在一次体检中又发现了肺部有两块阴影。到了老年,张金哲又装上了心脏起搏器,“硬撑”着自己的身体在一线工作。在他的眼里,延长生命的长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病人。

张金哲

中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觉得长寿的意义就是服务病人,就是做工作。不工作,长寿没意义。

    2022年12月24日,张金哲因病逝世,享年102岁。

    境至精诚,是为大医。张金哲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儿科医学事业。一穷二白时,他勇于担当,和同道一起带领中国小儿外科事业从零起步,用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托起祖国几代儿童的健康成长!

敬请收看今天(6月15日)20:00

CCTV-4《中国脊梁》

《一世仁心 张金哲》

    编   审:赵   斌 姜   黎
    主   编:潘羽嘉
    总导演:张雪清
    导   演:薛文晶
    编   辑:史佩仑 王亭雅

张金哲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小儿外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