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张福锁院士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3-09-06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137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养分资源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教师团队”入选。

    1990年,30岁的张福锁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母校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任教,也是实现自己在国外多学本领,报效祖国的誓言。时光荏苒,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此期间,张福锁带领团队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耕耘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立地顶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自己的知识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咬定目标不放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带领的中国农业大学养分资源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团队,是一支在国内外有突出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北京农业大学,当时,彭克明教授在土壤农化系创立农业化学教研组。此后,经过毛达如等人的发展,团队在张福锁等人的手中发展壮大。

    1992年,张福锁成为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现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著名植物营养学家赫斯特·马施奈尔教授的博士,他成为了植物营养系的一名副教授,也由此开始了带领团队发展壮大的历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在中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植物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格外受到重视。植物的生产离不开养分,养分的来源无外乎两个部分:土壤和肥料。当时,我国化肥资源不足,通过强化植物根系的能力,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率,团队的老师们敏锐地把目光锁定在“养分高效”上,这也成了团队研究的核心目标。

张福锁(右)在田间地头

    目标已经绘就,剩下的就是坚定而有力地执行。多年以来,团队一直在提高植物养分利用率这个领域辛勤耕耘,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团队以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协同为重点,创新以根层调控挖掘生物学潜力、高产群体设计与根层养分供应匹配、高产与环保协同的作物——土壤系统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揭示根层养分增效调控的级联放大机制,阐明了高产与环保协同原理,引领国际科学前沿;突破根层调控、地上地下匹配等关键技术,创新大配方小调整测土配方施肥原理与技术,创制绿色新型肥料,集成创新6大区域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构建“政产学研用”多主体融合的技术应用模式,累计推广5.66亿亩。

    团队成员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Science和Nature论文6篇,Nature子刊论文7篇,PNAS论文7篇,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形成了既能解决生产问题,又能引领科学前沿的“立地顶天”研究范式。

    目前,团队已经发展拥有50余名成员,形成了“个人特色-方向突破-协同攻关”互馈共促的团队建设模式,和“引进国际智力、做好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合作模式。团队近年来引进外籍院士2人,优秀青年人才23人;获批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基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非洲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杰出人才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省部级优秀人才6人。

    团队坚持党建引领,做好师德传承。团队传承“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树立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弘扬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打造高素质党建队伍,实现高水平“双创双融”。团队也获得了多项荣誉,科技小院研究生党支部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植物营养系教职工党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到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2008年前后,团队也面临着这个问题。“那时,我们团队有20多个老师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每个老师每年平均能发5篇SCI论文,一年下来,能发100多篇文章。但我当时一直在想,这些文章老百姓能看到吗,能读懂吗?”张福锁决定,要走出校园和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去,帮助老百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张福锁(中)于河北曲周县收获玉米

    在2009年,团队老师带着学生住进了河北白寨乡的一座废弃旧房改造而成的简陋小院,零距离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小院很快吸引了农民们的关注,不断有人来科技小院,当地农民说,“你们把科技带到了农家小院,所以叫科技小院。”于是,科技小院的名字就这么确定了下来。张福锁给科技小院定了一些规矩——两个字:“思”与“实”,即“头顶科技帽,常想心上田”;四个原则:为农民朋友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

    效果很快显现,2009年,白寨乡1万亩示范田小麦增产65万公斤、玉米增产110万公斤,农民增收350万元,科技小院初战告捷。如今,科技小院已经成为扎根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落地应用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400多家科技小院遍及全国。先后有1152名研究人员、20万名推广和企业人员,2090万农民参与技术应用,推广作物专用配方肥1356万吨,引领绿色智能肥料创制,推动我国肥料行业绿色转型、产业升级。目前,张福锁带领团队又掀起了“洱海科技大会战”,在大理洱海边的古生村,为洱海的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高值殚精竭虑。

张福锁(前排中)在大理古生村示范田查看水稻长势情况

    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在不断地发展中,从一对一的帮扶到产业振兴,再到乡村振兴,通过自下而上“点-线-面”模式一体化推动我国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小院也从1.0版本升级到了3.0版本。

    科技小院获得了多方认可,2014年,依托科技小院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8年,张福锁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发文,决定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张福锁团队将带领科技小院继续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和生产一线结合不仅带来了实际问题的解决。2016年、2018年,团队有关绿色增产增效的科技成果两次被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表,一时间,“小院也能发表大文章”在学术界传为佳话。有团队老师总结了科技小院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就是和一线结合,在一线当中找问题,把问题拿到实验室里研究,研究好了,再用于指导实践。”,形成了团队“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鲜明特色。

    团队服务生产一线的路径不仅限于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团队已经深耕了近二十年,从最开始的高产高效到现在的绿色发展,团队一直致力于用一线创新和实用技术帮助曲周县实现发展,探索以小农户为主的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同时将曲周的经验推广到全国。2023年4月,团队牵头在曲周联合发起“曲周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打响“耕地产能阵地战、绿色增粮攻坚战、乡村振兴冲锋战”三大战役,要在曲周率先实现绿色发展模式下全年粮食亩产一吨半的突破。

    为乡村振兴育英才

    服务生产一线只是科技小院众多功能中的一个,育人也是小院非常重要的职能。每年,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都会有200多天驻扎农村,在乡野田畴做科研、学本领、干农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爱农情怀得以厚植,兴农本领得以练就。

张福锁(右三)在大理古生村示范田查看水稻长势

    据张福锁介绍,科技小院模式将研究生培养过程植根于广大乡村,使其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农业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中,调动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拓展研究生培养队伍,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平台短缺、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多方参与、多主体联合,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与被培养主体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制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质量的问题,最终实现“勤思多悟立德、实干真学树人”,形成了科技小院“零距离爱知笃行,干中学追求卓越”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团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本职和第一要务,团队承担了本硕博课程共计50余门,在讲授中,团队以“重基础、强创新、促应用”为理念,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张福锁主讲的《大国三农农业绿色发展》在线通识类课程,与462所院校27万人次累计互动62万次,推动全国涉农高校学生爱农情怀培养;研究生课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入选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本科生课程《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入选北京市思政示范课程。

    团队还创新通专平衡、交叉融合本-硕-博贯通培养新模式,设计“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专业课程”一体化培养方案,率先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URP科研训练模式,被全校推广应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团队拥有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绿色发展科学与工程两个学位点,其中农业绿色发展科学与工程于2022年成立,首批博士生于2023年8月入学。不仅如此,团队还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牵头中荷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汇聚国际高端智力资源、做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由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目前首批90名博士已经进入培养环节并陆续开始毕业,这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目前资助最大的项目。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团队成员深受鼓舞,表示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不断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提升爱农兴农新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适应度,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刘铮

    编辑:马文哲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