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王青云
10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寒露节气保健和疾病防治知识。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针对“贴秋膘”、防“秋燥”、秋季御寒等给出中医养生建议。
秋季“贴秋膘”的习俗蕴含着中医养阴的原则,但对于肥胖人群而言,是否还需要在这个阶段进行正常减肥呢?对此,仝小林提醒,“贴秋膘”是古代在食物匮乏时期的一种进补方法。对于现代肥胖或超重的人群来说,仍然应该控制饮食,可以选择多吃山楂,或者饮用普洱茶、红茶等饮品来帮助消化,同时进行适当运动。此外,在秋冬季节,由于人体代谢减慢,可以采用刮痧、火罐等非药物疗法来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
关于防“秋燥”,仝小林表示,首先是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其次,他推荐了清代的瘟病学家吴鞠通的“五汁饮”。“本来这是治疗瘟病后期“伤阴”用的方子,缓解‘秋燥’的时候也可以用,而且在家做起来比较方便。”仝小林详细介绍,“五汁饮”由梨、莲藕、荸荠、鲜芦根和鲜麦冬榨汁制成,可以直接饮用或加蜂蜜、黄糖调味,也可水煮放凉后喝,能养阴、润肺、润燥。若食材不全,可用椰汁、鲜牛奶、鲜石斛、鲜百合、鲜银耳替代其中一两种。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仝小林介绍,“寒露脚不露”的意思是,寒凉已经显露了,足部要注意保暖。他提醒三类人群重点关注:一是体质偏寒,平时怕冷且容易感冒的易感综合征人群;二是经常痛经的女性,痛经时候有肚子凉、腰凉的症状,要额外注意足部保暖;第三类是老年人群体,老年人本身阳气就不足,特别容易感寒,而感寒最容易从脚开始,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脚。仝小林建议“胃寒”的人群平常可多食“炮姜”,全身怕冷者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或者晚上睡前用暖水袋焐焐肚子、腰、腿。另外还可用麻黄、桂枝等温经散寒的中药泡脚或泡澡来御寒。
此外,仝小林还针对糖尿病人群给出养生建议。他介绍,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患者常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中医理论认为这些症状源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尤其在秋燥时,症状可能加重。因此,控制血糖至关重要,因为高血糖会导致人体更加“燥热”。民间常将糖尿病称为“甜病”。针对这一病症,中医提倡“苦酸治甜”的原则,建议患者多吃苦味和酸味的食物。苦味食物,如苦瓜、野菜、苦丁茶、苦咖啡以及中药中的黄连、苦参、黄芩等,都具有降糖作用。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酸枣仁等,具有收敛作用,可以帮助缓解糖尿病患者尿多、汗多、睡眠不佳等问题。此外,还可通过穴位按摩来辅助治疗。经常按揉鱼际穴可以养阴、清肺、润燥。用桑叶泡茶也是一种有效的清热降糖方法。
编辑|徐婧
审核|高新军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