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刻不容缓|记者观察

2024-03-01   第一财经   阅读量:83

    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资源,眼下,多地正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涌现出许多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但同时,个别地方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念歪了,亟待科学引导,加强整治。

    据民建中央网站公开信息,民建中央今年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的一份《关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提案》(下称《提案》)反映,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处于初期探索创新阶段,存在不敢开发、盲目开发、过度开发,进而引发生态危机等多重风险,科学引导、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刻不容缓。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路径

    生态产品是指由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分为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指将生态产品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等手段体现出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例如,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长期以来产业薄弱、发展落后。近年来,该镇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带动社会资本近30亿元,把腾退的空间用于发展红色旅游、绿色康养等生态型产业,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多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挖掘独特的盐湖资源,探索“文化+旅游+工业”价值实现模式,打造“大茶卡”旅游综合体,茶卡盐湖景区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1651.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每年直接拉动周边地区经济收益近4亿元。2022年,茶卡镇实现旅游收入6638.4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9万元。

    

游客们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盐湖景区里游玩。摄影/章轲

    但在个别地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被念歪了。个别地方盲目和过度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某旅游度假区项目擅自在沿海防护林范围内修扩建游客中心、泡泡屋、海洋馆、别墅等经营设施,违规占用防护林地,建设了康养中心、房车营地、足球场看台等经营性项目;某地未经许可违规取用黄河水,形成约450亩水面、9个人工岛屿的湿地公园。擅自在保护区内的湿地公园建设停车场、钢结构木质平台、有机玻璃帐篷、露营基地、观景栈道、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某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建成公园篮球场、喷泉广场、停车场等。

    类似的做法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个别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开发生态产品,就是建公园、建湿地、建民宿。”一位环保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价值实现模式仍显单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博文在调研中发现,近些年来,各地虽然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依然存在建设“争地”等问题。一些生态产业项目在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与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

    2021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开展耕地保护督察,发现并公布了45个土地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孙博文在《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上撰文介绍,这类典型问题包括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开发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人工湖生态公园、建设环城生态治理工程、开发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生态廊道、种植观赏植物以及建设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等。

    “推进自然价值的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目前国际社会十分关切的问题。”在此前召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湖州论坛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说。

    

个别地方擅自在沿海防护林范围内修扩建游客中心,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摄影/章轲

    从2020年开始,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的搜集整理,并根据各地案例报送情况和实践成果,先后组织编写、印发了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经由地方试点、流域区域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

    不过,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青松看来,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仍显单一,“农家乐”的模式比较普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实践逻辑和基本法则仍需不断研究探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各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实践的政策制定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够,需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和区域特点,制定相关策略性举措推进地区城乡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的建设。

    专家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更多地聚焦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资源的产业培育等方面,而在如何实现城乡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形成品牌效益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还较低。

    建立特色化开发体系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生态产业开发、生态资本收益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仍相对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体制创新亟待加强,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较大技术难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创新需要顶层设计。

    “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民建中央上述《提案》建议,相关部门成立生态产品价值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研究生态产品价值的机制设计及实现路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确权、核算、评估、交易等政策体系,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资本和资金转化环节,建立统一、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

    《提案》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化开发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立足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建立特色化开发体系,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品牌。构建“地方政府+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四方联动机制,推动“种养+”一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多功能林业,开展林下种养殖、森林民宿、森林大课堂、森林马拉松等“森林+”新兴业态。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模式。

    

一些地方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生态+”“文化+”旅游模式。摄影/章轲

    如何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行稳致远,这也是专家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专家表示,应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严格执行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按照相关要求加强监管。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引导生态产品开发经营者自觉规避地质灾害,在灾害高发区高发季,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服务和防控建议。

    上述《提案》建议,加强市场风险防控,动态发布主要生态产品市场需求预期信息和指导意见。加强经营风险防控,强化生态资产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质量纠纷调处仲裁机制,对生态资产开发经营项目运营和资金链状况加强监督。加强生态资产经营收益分配监管,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民合法权益,提倡以生态资产预期收益权抵押贷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多位专家也建议,在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方面,重点将政策工具集聚到推进生态农业典型性、生态能源产业智能化、生态服务综合性和生态工业集聚性等方面,以政策为导向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