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神舟飞船一号到五号总设计师戚发轫来扬讲座

2017-09-26   凤凰网江苏站   阅读量:6

  戚发轫在讲座

戚发轫在讲座

昨天,航天界的国宝级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作客扬州树人学校,主讲《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并与少年学子互动。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之父。作为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几十年来,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神舟飞船一号到五号总设计师,他被网友们称为“美国军方做梦都想挖走的十位中国人”之一。

地球资源越来越枯竭

那么就“上天”找资源

“1970年4月24日,一个173公斤的卫星克服了地球的引力送到了天上,我们现在能把多少东西送上天?我们能把25吨的航天器克服地球引力送上太空……”

戚发轫介绍,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说,地球的资源越来越枯竭了,石油天然气再用50年就枯竭了,用完了怎么生活啊?上天入地下海找资源……在新世纪谁能够利用太空的资源,谁就能获得额外的财富。

讲座中,戚院士以三个领域、三种资源、三种能力为主线,阐述中国人的航天梦,并将在太空中发现生存能量如何传输到地球,中国人如何实现登月、探索火星等历史性课题布置给了树人学子。“未来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么大的能量,怎么从轨道上送到地球上,靠微波还是什么?”

听完讲座,现场学子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航空的梦想。

“国家不强大就会受气”

八旬院士动情处眼含泪光

讲座结束后,学生与戚发轫院士进行了热烈互动。八旬院士妙语连珠,说到动情处眼含泪光。

“戚爷爷是什么一种动力让你去从事航天事业?”有学生问。

出生于1933年的戚发轫是大连人,童年经历祖国备受日本侵略者欺凌留下的阴影,至今在他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空袭、扫射……屈辱让他奋发图强科技救国。

“国家不强大就会受气啊,那个时候我下决心一定要造飞机,学航空,保家卫国,从航空再到航天……”戚发轫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50年,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发展。他一直表示,他最喜欢的称呼是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

“工程师是利用科学家发现的规律完成一个东西,我是用人家发现的规律做一个飞机、一个飞船,我们当年不重视工匠,现在重视了,人总是要有分工的,我很光荣也很愿意做工程师。”戚发轫说。

现场更有学生将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以路基轨道为基础,直接运送货物到太空的太空电梯”作为问题提出。

“太超前了,当然科学家有这个设想,但是不是可能,我说不准,没很好研究;不是不可能,只是离我们现在有长远距离。”戚发轫说。

“我觉得中国科学一直在进步。少年强,中国强,只要少年强了,我们国家才强,航天事业才会发展得更快。”戚发轫说。

“靠不了别人,还得靠自己”

中国航天发动机全是自己造

戚发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与中国航天有关的很多个“第一次”都与他相关。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1970年4月24日发射时的情景。

“靠不了别人,还得靠自己。”多年以后,戚发轫总结说,如今我们中国汽车最好的发动机还是进口的,我们船舶上最大的内燃机还是进口的,包括我们飞机上好多发动机还是进口的。但是中国航天上,不管是导弹上的、火箭上的、飞船上的、卫星上的发动机全是自己的。虽然不是世界最好的,但是我们自己的。这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在“神五”发射任务书上签字

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国人登月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成功将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而在“神舟五号”发射任务书上签字的人正是戚发轫。这是中国第一次尝试载人航天,当时他的压力非常大。

“这不是一个胆量的问题,而是以工作来保证可靠。”当被问到他是如何鼓起勇气在发射确认书上签字时,戚发轫说,一方面,他让杨利伟查看了大量的地面测试过程,给予航天员信任和自信;另一方面,在发射之前,就已经把能想到的各种问题都找了出来,然后一一解决。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是100多个失败的预案和无数次的试验。

作为一个老航天人,戚发轫也有自己的心愿,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中国人登上月球。“载人航天精神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戚发轫认为,当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有这样的特种精神。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有特殊情况的时候。”戚发轫说,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了,但是我们发展很快。到现在为止,中国发射了十艘飞船、十位航天员,那么一切都很顺利,所以到现在为止叫十全十美。不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对短跑起作用,而人生、事业是马拉松。所以我觉得,很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你起跑线上不那么完美,但是不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