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沈建忠:立德树人育桃李,教学科研解民生

2017-07-24   中国农业大学   阅读量:30

 

沈建忠,1988年5月入党,我校动物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长期从事兽医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农业部创新团队。他在教学上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实验改革和一流学科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和全程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兽医科技人才;在科研上坚持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兽医公共卫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率先垂范,做读学用的带头人

2015年的研究生毕业典礼,沈建忠作为导师代表对毕业生们提出四点希望,“希望大家能够做一个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勇挑重担、有所作为;健康向上、乐观豁达;善于学习、不惧挑战的好公民”。生活工作中,他不仅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学生,自己也争做读、学、用的带头人。

沈建忠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的党员会议和活动,同时主动联系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系教职工第一党支部,指导和参加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身体力行做学院党委委员联系教师和学生党支部的表率。“每次学院或者支部开会,当大家还在熟悉学习的时候,沈老师已经可以根据所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了。”沈建忠所在的基础兽医学第二党支部书记汪洋这样说道。作为学院党委委员、院长,无论是前沿科学研究,还是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沈建忠都要求自己利用好时间学在前、做在前,尽量准备充分,更加主动从容面对事情。

在2016年度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党员评议活动中,沈建忠全程参加基础兽医系教职工第一党支部的活动,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点评活动成效,提出学院各党支部要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发挥好党的优良作风,立足学院师生实际、结合兽医学科特点,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立德树人,做全程育人的执行表率

沈建忠28年如一日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素质的同时,也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核心内涵贯穿于指导和培养学生始终,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10余人,多次获得各级优秀教师、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获首都劳动奖章。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养殖、饲料、疾病诊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沈建忠在主讲本科生学位课《兽医药理学》和研究生学位课《药理学与毒理学专题》中,结合我国养殖业生产实践,突出课程的重点和热点,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列举案例进行逐一剖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养殖业发展的需求,沈建忠在国内首次开设了《饲料添加剂》和《抗菌药物学专题》。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专题》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主讲的《抗菌药物学专题》被评为学校优秀研究生课程;主编的《动物毒理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沈建忠说,好的科研环境离不开好的人文环境,实验室、办公室也是师生的家。在他的积极推动、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利用实验办公楼里可以利用的一切区域,打造出了温馨、舒适、安全、环保的交流学习区和垃圾分类回收区,为师生营造了更自由、更安心的学术氛围。

“要做学问,先学做人”,沈建忠认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只有思想正了,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除了给学院所有研究生讲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以外,他还随时随地指导自己的研究生如何科研和做人。学生们深受感动和启发,走上工作岗位后兢兢业业,成绩斐然:毕业的110余名学生中有38位获得副高级职称,12位获得正高级职称,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1人当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沈老师利用可用的一切资源,为学院拉来很多助学金、奖学金,让学生安下心来学习工作,希望他们成长成才,将来像师兄师姐一样回馈母校”;“沈老师会和每个初到实验室的学生谈话,了解大家的人生规划,并让大家自由选择想研究的方向,一旦选定,就要求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操场上、文化交流区、实验室,每次与沈老师偶遇,他总能说出实验室每位同学实验做到哪儿了,也会关切的询问同学们科研、生活是否遇到问题,并给我们一些指导帮助”;“沈老师讲课绝不局限于讲义,他会结合整个行业现状发展、科研最新成果来进行讲授”……聊起沈老师,实验室老师汤树生,硕博士尹文娟、许春燕、杨璐的眼里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引领兽医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夯实一流学科发展基础

沈建忠深知“一流学科发展既需要一流学生,也需要一流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担任学院领导期间,他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模式、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着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在全国农业院校率先实行兽医学科本科生夏令营。2017年7月16日-22日开展了第三届夏令营,共有85名来自全国23所综合性大学和知名农业院校的同学参加。入营同学学习成绩优异,有较强的综合实力,GPA排名在本校位列前5%的同学多达49名,占全体营员的54%。吸收符合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全国优秀毕业大学生到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科深造,为培养一流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性开展临床兽医学专业“卓越临床兽医培养计划”,从“学、能、德”全方面塑造新型临床兽医人才,同时考核优秀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更高水平的兽医专家培养体系(专业博士或国际化联合培养)。

曾经在担任教学副院长期间,他负责筹建了由18个教学实验室组成的本科实验教学中心,有效整合了学院教学资源,提高了利用效率,为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借鉴,经过与学院同事的共同努力,中心于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动物医学实践教学领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学院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励1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及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获北京市和教育部精品教材15部。

 服务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推动科研解决实际问题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让沈建忠教授团队的工作为人们所知:当时国内快速检测技术是一张白纸。他们没日没夜协同攻关,几个月后,三聚氰胺快速检测试纸条成功面世:滴三四滴牛奶,一两分钟后即可准确判定结果。后来质检总局现场考评,这个试纸条成为唯一通过测试的快速检测产品。其实团队有二十余年的工作基础,他本人在兽药残留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领域早有多个重要发现,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他说:“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他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许多科学问题还没有解决感到担忧,心里总是希望科研工作还能不能再快一点——“国家给了我这么多,我做的工作还远不够。”

围绕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和细菌耐药性问题,沈建忠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53项;主持制定47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发布实施;研制出67种残留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产品,在全国31个省(市)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5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第一),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其他省部级奖6项;在Lancet Infect Dis、Nat Microbiol等发表SCI论文185篇(第一或通讯);主编著作和教材5部;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针对兽药残留检测灵敏度不够、检测产品稳定性差、缺少检测方法标准等关键问题,沈建忠带领团队发展了兽药及有害化合物抗体制备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残留快速检测产品核心试剂配方和工艺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研发出50余种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产品,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8个和农业部产品备案批准文号20个。快速检测产品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1000余家检测机构及伊利、雨润、三元等150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残留监测中广泛应用,用于肉蛋奶及饲料中抗菌药物、三聚氰胺、真菌毒素和瘦肉精等残留检测,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针对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本底不清,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机制不明等重要问题,沈建忠和他的团队历时16年,构建了涵盖26个省(市),含有近70万条数据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数据库,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风险管理和耐药性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2011年在世界上首次从动物体内发现了携带NDM-1的“超级细菌”,而且检出率逐年上升,提示超级耐药细菌存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风险。沈建忠作为973项目首席,带领团队,通力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大肠杆菌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发现了泛耐药肠杆菌MCR-1耐药机制以及在人和动物之间可能的传播途径,为耐药性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在Lancet Infect Dis和Nat Microbiol杂志发表,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他说,团队成员都相信,坚守目标,不断努力、加快探索,一定可以走到前沿,我们有一个梦想:未来5-10年在耐药性控制方面做出贡献——“研制出中国的兽用新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