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当代大禹”郑守仁:三峡工程 书写人生

2017-07-20   新华网湖北站   阅读量:73

郑守仁获颁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三峡工程是几代长江水利人共同努力奋斗、集体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支持。”19日,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三峡工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接过国际大坝委员会颁发沉甸甸的“终身成就奖”,仍然是淡泊名利。

  年少经历 与水结缘

  1940年,郑守仁出生在安徽省颍上县淮河边上一个小集镇润河集,全家靠父亲经营杂货店为生。解放前的淮河流域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他饱受淮河水患之苦。

  1948年冬,郑守仁家乡解放,当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建设,在郑守仁家乡修建了润河集水利枢纽工程。这是淮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他当时在家乡小学念书,亲眼看到这座治淮工程建设的过程,深刻感受到国家保护淮河两岸人民免受水患之苦、变水害为水利的坚定决心。为此,他下决心长大了也要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献身祖国的水利事业。

  1954年大洪水,润河集水利枢纽泄水闸及分水闸泄洪时,水闸基础冲刷破坏而导致水闸冲毁,造成洪水淹没附近的村庄及农田。洪水退后,这座水闸被迫拆除,成为治淮史上的一个失败的水利枢纽工程。

  高中毕业后,郑守仁选择了报考水利工程院校,1958年考取了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大学五年使他学到基础理论和水利专业知识,同时逐步了解到润河集水利枢纽泄洪闸及分水闸冲毁的主要原因是设计洪水标准偏低、闸基地质勘探尚未查清、基础处理结构措施不当等所致。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精心设计,确保设计的水利工程安全可靠、科学合理。

  锻炼成长 一生治水

  1963年夏天,刚刚大学毕业的郑守仁来到三峡工程的试验坝——湖北陆水水利枢纽,开启了他的治理长江生涯。

  经过了陆水工程和乌江渡工程的实践,郑守仁的技术能力逐渐得到提升。1974年,郑守仁来到葛洲坝工地,担负起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的重任。

  “住的是芦席棚,餐餐‘瓜瓜椒’(南瓜和辣椒),十里工区路,天天两腿走”。在如此的艰苦条件下,郑守仁带领着一批技术人员,完成了大江截流的历史任务,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1986年,郑守仁担任隔河岩工程的设计代表处处长,开始全面主持工程设计工作。1993年5月,隔河岩电站首台机组安装基本就绪,提前发电指日可待。可好事多磨,工区突降大暴雨,几天几夜不停,水位猛涨,汹涌的江水漫过大坝,保护厂房基坑的电站尾水叠闸门严重漏水,若不及时排除险情,厂房基坑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连续几个昼夜,郑守仁一直坚守在现场。他本来就有鼻孔出血的症状,连续、紧张的抢险使出血越来越严重。最后,他昏倒在现场。经领导和同志们再三劝说,郑守仁才住进医院。医生诊断后埋怨道,“你的血管快破裂了,再拖延一点时间,后果不堪设想!”郑守仁人在病房,心却牵挂着隔河岩,病情稍稍好转,他又“溜”回了工地。

  隔河岩工程一次蓄水成功,提前半年发电,郑守仁作为功臣,被授予工程技术人员惟一的“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奖”。1994年,作为前方技术总指挥,郑守仁担负起了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的重任。

  事业巅峰 奋战三峡

  三峡工程右岸一期土石围堰优化设计,是进军三峡的第一仗。围堰是右岸一期工程的生命线,也是施工准备阶段的重点项目。一期土石围堰建设的成败或快慢,不仅直接影响着右岸工程的进展,更关系到大江截流准备的整体计划安排,必须确保首战告捷。围堰的基础地质条件是粉细砂层,它强度低、易液化、易发生流土型的渗透破坏等不良性状,是围堰施工的“禁区”。

  三峡工程一期土石围堰轴线全长2500多米,围护基坑面积75万平方米,在如此大的范围内采用传统的清基方法,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工期拉长,势必严重影响整体计划的安排。郑守仁最先考虑的是土石围堰设计方案的优化问题,这是成败的关键。

  郑守仁凭着长期工程实践的知识积累,深思熟虑后提出:采取排淤挤淤的办法,将一期土石围堰直接建在粉细砂层上,这样便可赢得时间,缩短工期,并可节省工程投资。他将这一设想提出来和有关专家及导流设计人员共同讨论,反复研究,还组织土工科研人员进行多项试验。在获得了充分科学依据后,最终提出了“内堵外排,保留粉细砂”的处理方案,比较全面地处理好了堰基粉细砂。

  在围堰施工实践中,又遇到了堰基块球体和强风化岩石坚硬团块等不利地层,给围堰防渗造孔带来了困难。这些想不到的困难及问题出现后,郑守仁和有关设计人员天天守在围堰工地上,与施工部门共同努力,终于找出了适应不同地层的防渗处理方案,保证了一期土石围堰的顺利建成。

  经过1994年至1997年4个汛期洪水的考验,堰基渗水甚微,运行情况良好。经专家评定,以直接在粉细砂层建造围堰的新技术为核心的成果《三峡一期土石围堰基础处理及施工方法优化研究》,总体上达到了应用技术领域国际先进水平。三峡一期土石围堰建造在粉细砂层上,经过科学处理,保证了工程质量,节省了近6000万元工程投资,并使三峡工程混凝土纵向围堰浇筑工期提前了10个月,同时也为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期土石围堰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三峡工程二期围堰设计施工积累了经验,也为大江大河,特别是在泥沙中建造水电工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峡无小事,任何一点微小的纰漏都有可能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郑守仁将严谨的思想工作作风与精湛的技术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工程技术要么是已经做过且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如果尚未成熟,他一定要通过实验加以证明。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要进行两次截流,这是世所罕见的。郑守仁提出的技术方案两次都取得完满成功。

  第一次是1997年大江截流,水深超出一般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两三倍,而最大的障碍是江底20多米的软淤沙。水工模型试验表明,截流戗堤进占过程中重压会使淤沙挤出,堤头随时可能坍塌。“这是截流施工的重大隐患!”主持过葛洲坝、隔河岩截流的郑守仁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为此,他冥思苦想,夜不能寐,常靠服安眠药才能强行休息一会。他反复思考后认为,深水围堰截流戗堤堤头坍塌问题,虽然表象上表现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其实质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水深、流量、流速、落差、渗透压力、抛投材料大小、级配、抛投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也是这些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这诸多因素中,“深水”是主要矛盾。

  此后一个多月,郑守仁查阅世界水利施工的文献,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反复进行模型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的设想。即预平抛垫底设计方案,在正式截流前一个枯水季,用石渣料将大江截流龙口深槽河段最大水深从60米预先垫至水深40米以内,把截流江段江底的淤沙“压住”,将江底抬高到安全高程。这样既可减轻戗堤坍塌程度,增强安全施工,又可降低截流合龙时的抛投强度。预平抛垫底方案一经实施,大江截流果然有惊无险!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跻身于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

  继大江截流之后,2002年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又是水电史上又一次严峻挑战。明渠截流其规模虽不及大江截流,但不仅流量大、落差高,而且人工开挖的江底平整光滑,龙口合龙能量世界第一,截流抛投材料难以“立足”,施工综合难度世所罕见。

  之初,用钢丝绳联结普遍采用的四面体做实验,4个面都是三角形,容易在水中站住,一条钢绳锁了3块,没想到,推下去立刻就被冲走了,因此必须采取别的办法。有两个方案可以实施,一是平抛垫底,二是使用比重更大的四面体。普通的四面体都是混凝土结构的,比重只有2.4吨每立方米,后来,他提出将一期、二期工程中剩余没用的短钢筋混合在混凝土里,做了50块比重3.7吨每立方米的,这样的四面体水怎么都冲不走了。三峡工程之前从来没有用过比重3.7吨每立方米的四面体,为了说服业主做这种四面体,郑守仁先后组织开了4次会。以郑守仁性格和语气的温和,终于说服业主单位,使得工程顺利实施。

  10月下旬的一天,照明灯彻夜长明,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凌晨1点钟,紧张有序的突击工作开始了。整整25个小时过去了,当时针指向了次日凌晨2点钟的时候,平抛垫底完成了最困难的部分,两边斜坡的坡底已经接上了,有了这个基础,截流就有了十分的把握。

  这次截流前夕,郑守仁显得格外轻松,他胸有成竹地说:截流合龙已是胜券在握。这出乎了世界上许多人的意料,只有三峡人知道,他们是如何抢过了最艰难的部分。2002年11月6日,成功实现了三峡工程的导流明渠截流。导流明渠截流一举成功,成为三峡建设者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一份厚礼,也被两院院士评为“2002年10大科技新闻”之一。

  自始至终 牢记誓言

  从事治水工作以来,郑守仁自始至终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先后荣获过17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但对身外之物视若浮云,满脑子都是他的工程、他的事业。

  1993年隔河岩水利枢纽提前半年发电,国家重奖有功之臣,郑守仁榜上有名,奖金5万元,分文未取。他将3万元作为前方职工子女读书奖励基金,资助七、八十名孩子求学求知;将1万元支援宜昌市五峰县的小水电建设,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将1万元寄回母校,捐助设立严恺教育基金。1995年,郑守仁又荣膺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获奖金5000元,他同样一分未留,恳请长江工会转赠5位水文勘测系统外业退休职工。每逢遇上洪涝灾害,他总是带头捐款,汇款单上只写着“长江委一职工”。

  2004年,郑守仁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奖金10万元捐赠资助给长江委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另外10万用于长江委工程技术丛书的出版。2005年,郑守仁将获得的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5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长江委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出版经费(内部基金)”。2015年郑守仁将荣获钱正英奖的两万元奖金在颁奖现场捐赠给河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郑守仁始终坚守在水利工程一线。许多到三峡工地采访的新闻记者,都曾被郑守仁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的事迹所感动,称其为“当代大禹”、“大坝的基石”、“三峡的脊梁”等,对于这些他都一笑而过。(徐金波 邓涌涌 陈立立)

 

(责任编辑: 连迅)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中新网湖北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