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精准医疗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在医院

2017-05-22   网易   阅读量:15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精准医疗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在医院)

5月20日下午,“健康江苏高峰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作为首届江苏发展大会的分论坛之一,海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的多名江苏籍专家受邀参会。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现场获悉,“精准诊疗”特别是肿瘤的精准医疗,成为与会嘉宾的热议焦点。

自小在南京长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王红阳教授,更是“打头阵”与大家分享了她的看法。

何为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演讲中,他宣布了新的项目计划“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计划。

2016年3月,中国科技部公布了“十三五”精准医学重大科技专项,从此,这个概念在我国的医疗界和资本界也迅速升温。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红阳认为,精准医疗是指要依据病人的遗传、基因变异、微环境改变和药物敏感等特点,实施特异的、高校的精准靶向预防和靶控治疗,实现实时的、动态的、个性化的精准防控与治疗监控,使易感人群和病人都能获益。

如果人们深刻了解自己的遗传和基因组信息,那么对易感疾病的检测、预测将得以实现,人们可以进行更好地预防。比如安吉丽娜 朱莉通过基因检测,“测”到了自己身上的乳腺癌基因,于是进行了预防性手术,切掉自己的乳房。

一旦患病后,针对个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每个病人将得到最为合适的药物。

在美国提出的精准医疗计划中,恶性肿瘤的精准医疗是“重中之重”。这也正是王红阳院士此次的演讲主题。

王红阳院士介绍,最新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天约有1万人,每分钟约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然没有进入下降的通道,这是对健康中国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肿瘤的特质,决定了目前我们对其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远远不够。”王红阳说,肿瘤是一种由一系列基因变异的积累导致的复杂遗传疾病,这意味着,肿瘤的基因组是动态变化的,且存在着高度异质性。

“每一种肿瘤实际上是千差万别的,不同人得了同一种肿瘤也是千差万别的。”而癌细胞的发展速度很快,许多病人试过一遍规范疗法后,等不及找到适合的药物疗法就离去了。因此,“找到癌变的关键基因,研发并使用靶向药物”的精准医疗模式,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大势所趋。

王红阳说,事实证明,“精准肿瘤治疗”是有效的。她以肺癌为例,肺癌是目前最早进行精准医疗的一种恶性肿瘤。如今效果挺好,已经做到把“过去只有7%疗效的药物,变成对一部分人群90%以上的药物”。

精准医学“最后一公里”应在医院

不难看出,“精准医学”的关键在于,深刻了解自己的遗传和基因组信息,“锁定”引发癌症的关键基因。

“肿瘤最终是因为在基因层面发生了突变。”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全球基因分析业务遗传与生殖医学副总裁兼总经理张焱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每个人的基因图谱像是一本很厚的书,有30亿个字。基因的点突变是某一个字或章节变了, 下游 (指人体组织)就会有很大影响。”

“定位”这些基因的核心在于“大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带领的团队正在研究开发鼻咽癌的疫苗。他曾苦寻多年,找到了鼻咽癌的数个易感基因。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曾益新表示,这些易感基因驱动了鼻咽癌的发生,如果定位这些基因,有针对性地研制药物阻止基因突变,就好像关掉了汽车的发动机,有可能终止鼻咽癌的发生。

那么,如何找到这些易感基因?

“把癌症病人和健康人群的海量数据对比分析,预测出病变趋势,有望通过医疗等手段提前治病救人。”美国杜克大学讲席教授阎海介绍。阎海也是泛生子基因首席科学家。泛生子公司今年正式引入目前全球测序通量及效率最高的测序系统,为癌症基因组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基因测序的先驱、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 文特尔认为,每个个体独特的基因组合,预示着个体特征及其接受的疾病治疗方法,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位点突变,可以从分子层面更科学地解释疾病发生机制。

“参与测序的样本越多,得到的结果越精确。”文特尔说,他的团队已完成万人基因组深度测序,发现超过1.5亿个基因变异。

2016年,美国在“精准医疗计划”上投资2.15亿美元,从逾百万名美国志愿者那里收集数据,找寻科学证据,将“精准医疗”从概念推进到临床应用。

显然,数据产生方面,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优势。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曾表示,我国集中了各类癌症人群,有利于数据采集和进一步展开研究。如果能打破顶尖研究机构和基层医院之间的屏障,使国内更多患者参加临床试验,最终会有更多的癌症患者受益。

数据的采集是第一步,但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运用。

王红阳院士认为,目前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数据产出上,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产出了大量的数据,但是“深度挖掘数据”做的还远远不够。

“从发现原始数据,到作为临床可以运用的诊断方法,中间还有很大一段研究和临床验证的空间,这恰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王红阳院士认为,精准医学最后的一公里应当在医院。“医院应该调动积极性,参与到深度挖掘数据中,把它变成临床诊断的标志物,结合基础研究、临床试验来研发,使精准医学目标能够更早达到。”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精准医疗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在医院)

netease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