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聽“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講述大洋深處的秘密

2017-08-17   人民网陕西站   阅读量:26

原標題:聽“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講述大洋深處的秘密

 

  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可以在99.8%的海域開展深海調查。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一生與大海結緣,堅守海洋裝備事業時近一個甲子。日前,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科技部為他破了例

  我國的載人深潛項目最初是在1992年提出的。當時,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多次向科技部提出報告,希望開始研制載人深潛器。這一項目的論証過程,整整持續了10年。

  徐芑南未能在工作崗位上等到項目通過的那一天。1996年,60歲的他辦理了退休手續。

  由於長期在科研崗位的忘我付出,退休前徐芑南的身體已經嚴重報警:他患有先天性“心肌橋”,一天曾查出心臟早搏一萬多次﹔他的一隻眼睛已僅存光感,如今這隻眼睛的視網膜已經脫落﹔他還有高血壓,必須每天服用降壓藥。

  退休后,徐芑南終於有了閑暇時間,他與夫人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也借機開始調養身體。

  2001年,載人深潛器項目峰回路轉,得以初步通過。這個消息讓徐芑南激動不已。他很希望自己能為項目建設提提意見,做些顧問工作。因為,盡管徐芑南有著多年項目總師的經驗,但按國家“863”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年齡不應超過55歲的要求,他已超齡太多。

  但徐芑南意想不到的是,科技部專門為他破了例。

  “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立項了,我們想來想去,這個總師非你老徐來當不可!”2002年6月的一個深夜,徐芑南接到了702所原所長吳有生院士的電話,“你擔任過多個潛水器的總設計師,科技部領導對你比較熟悉,是總師的最佳人選。”

  這個結果雖是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1958年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后,徐芑南便進入702所工作。38年的職業生涯裡,從行車指揮、設備安裝,到實驗測試,再到寫分析報告,他都是行家﹔無人、載人,有纜、無纜……幾乎所有種類的潛水器,他都參與過設計制造。

  “國之所需,我之所向。”顧不得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家人的反對,徐芑南很快踏上了回國的旅途。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蛟龍號”,正是從這個項目中誕生的。

  不斷探求中國“新深度”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是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繽紛想象。不過,真實的大洋深處不僅漆黑一片,而且水壓巨大,7000米深的水壓高達700個大氣壓,而我們日常做飯用的高壓鍋的壓力也才兩個大氣壓,其操作難度可想而知。

  2002年起,擔任7000米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的徐芑南,帶領國內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組成的科研攻關隊伍,大膽開拓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順利完成了潛水器的設計、總裝建造和水池試驗。

  2009年8月,我國自主研發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第一次下海實驗,已是73歲高齡的徐芑南和大家一同登上母船“向陽紅9號”。上船時,他隨身攜帶的藥品、氧氣機、血壓計等醫療器械裝滿了拉杆箱,“吃藥就像吃飯一樣”。即便如此,在兩個多月的海試中,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10天,剩下的時間,他都和年輕人一樣,堅守在船上。

  此后,我國載人潛水器的海試一年一個新深度,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每一次下潛,都為“蛟龍號”帶來一場技術革新。全球領先的近底自動航行、懸停定位、高速水聲通信等功能,讓這條“中國龍”在深海遨游。

  2012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終於挺進海底7000米,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試驗海區下潛至7062米,至今這也是世界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2013年,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頭銜后,徐芑南也沒有功成身退,他仍然擔任702所的技術顧問,每天准時上班,在所裡一待就是一天。

  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徐芑南,依然活躍在中國深潛事業的前沿,他正和同事們一起,向著萬米載人深潛的目標發起新的沖刺。

  開啟海底寶庫大門

  萬米載人深潛有多難?為什麼一定要實現?徐芑南就此為大家上了一堂科普課。

  地球表面的70%以上被海水覆蓋,海底世界富饒而又遼闊,亟待人類去探索。目前,擁有能下探到6000米深度以上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的國家隻有5個: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這5個國家中,隻有中國的“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了7000米。

  人類歷史上,有過兩次共三人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第一次是在1960年,美國的海軍中尉唐·沃爾什和瑞士工程師雅克·皮卡德駕駛“的裡亞斯特號”,實現人類首次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10916米處。不過,他們是去進行探險的,停留不到20分鐘,海底蕩起的淤泥都沒散盡,照片也沒拍成一張,就上來了。

  另一次是在2012年,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乘“深海挑戰者號”,成功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10908米處。他是想下去拍電影的,但由於設備出現故障,也是什麼也沒做成就返回了水面。

  雖然海底資源豐富,但不同深度、不同地區的資源大相徑庭。“蛟龍號”是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能在海洋深處開展多種科研與勘測活動,可為我們揭開大洋深處的面紗,告訴我們關於生物、資源、環境等方面的諸多秘密。

  比如,最早的生命怎麼來的?又是如何演化的?這是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能找到一個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或者與之相似的環境就可能獲得相關的線索,深海熱液噴口正是這樣一個環境。“蛟龍號”的出現,讓中國科學家開始涉足這一國際前沿。

  “總之,深海蘊含著一個巨大的生物資源庫,未來可能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而‘蛟龍號’將帶我們進入這座寶庫。”徐芑南說。

   (本報記者 王海磬)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