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特别策划]王小谟:人生没有不可能

2016-05-31   央广网搜索   阅读量:63

央广网北京5月31日消息(记者张明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行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工程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先后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等世界先进雷达,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2013年1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稍加留意,就会发现,78岁的王小谟走起路来有一点轻微的跛脚。这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2006年的一场车祸。当时68岁的他,腿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进医院,却又查出了淋巴癌。王小谟坦言,“我没有什么感觉,几个化疗做完了以后,我做的时候也很好,第二个,就是死了我也不遗憾,该做的事儿也做的不少了。”所有人都觉得王小谟或许会在病床上度过余生。没想到半年后,他又出现在预警机试验场。车祸和癌症的鬼门关都能闯过来,在王小谟的人生中,没有什么不可能。少年时,他酷爱京剧,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他想要一台能唱京戏的收音机,却因为家里没钱而不能。于是12岁的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王小谟说:“50年代的时候,买一个收音机是很奢华的,到中药铺买一块自然铜,用一根铁丝去跟它接触上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半导体的二极管了,再接一个天线一个地线,一做以后呢,就听见广播了,就高兴得不得了。”许是命中注定,做出收音机的少年没有去学京剧,而是考入了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我喜欢玩儿,京剧也没丢,就参加京剧社,也喜欢开摩托车,学校有几辆摩托车,所以就玩儿。玩儿的时间比较多,考试也没有好好准备,那会儿就5分制,得个2分,2分就是不及格了。”没人相信王小谟这样的学生能有出息,可是,毕业设计时,他首次应用最佳相速方法设计雷达天线,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又一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毕业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参了军的王小谟拿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也曾经被视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制三坐标雷达――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王小谟回忆,“1961年,中苏关系不好,原来就是苏联人援助我们,其中就有一个叫“三坐标雷达”的,最后一撤销以后就没有了,留下来这么一摞资料来,这点资料我很快就看完了,那就广泛的搜集国外的资料,那会儿没有网啊,天天到杂志里面去找。”刚刚摸到门道,政治形势就急转直下,王小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整整闲置了两年时间。好不容易恢复了研究,他又和近千名同事被派到贵州都匀的大山深处,去组建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王小谟介绍,“连镇都没有,山散洞,山就是要靠山,散要分散,洞要进洞,我们38所就在四周都是一个山,旁边有一个生产队,全部农田。要去贵州的都匀市还有20几公里,顺着小路,要开车的话要开一个多钟头。”时代的湍流中,世界上最先进雷达技术的梦想似乎渐行渐远。可在王小谟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资料是英文,学俄语的他就重启炉灶学英文;在机房赋闲两年,他就利用机会全面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条件稍有好转,他马上又投入到了三坐标雷达的研究。1983年,在接到任务的22年之后,中国的三坐标雷达终于在遥远的大山深处、在王小谟团队的手中诞生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王小谟开始策划和主持国产预警机的研发工作。但起步之初,遇到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质疑。王小谟说:“都认为自己做不了,要买。当时预警机要求很迫切了,担心中国人做不出来,后来我们这帮人包括搞雷达的,认为我们自己能做。”这时的王小谟已经年过六旬,却依然气势如昨,认准了就不信有什么不可能。在西北茫茫戈壁的试飞现场,夏天像“蒸桑拿”,冬天像“进冰柜”,别人担心他的身体,他却全然不理,“试飞主要是飞机噪声太大,一去试飞4、5个小时,最多的话能到6个小时,上面没厕所,那真是一个麻烦事儿,肚子不好一点那不敢去,也不敢喝水。”仅用一年,第一架国产预警机的地面样机完成。又过一年,样机上天试飞。2009年,在国庆六十周年的阅兵仪式上,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首次亮相,率先飞过天安门广场。2009年阅兵式实况:气势磅礴的空中梯队呼啸而至,率先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是多机编队的领队梯队,带队长机是空警2000预警机……蓝天骄子……展空中雄姿。如今,中国雷达和预警机已经站在世界前列,王小谟也已经年近八旬。一般这样的年纪,早已颐养天年,可王小谟却说,他要让国外的同行追着自己干。这,没有什么不可能。在王小谟看来,“什么是真正的领先,在预警机这个领域里面,就是外国人都要看着中国人怎么做,然后跟着做,这个就叫领先。”记者手记采访中,王小谟先生一张嘴就把我镇住了,底气十足,声若洪钟,根本就不像是一个78岁老人的样子,年轻时京剧打下的底子果然不是虚的。我们开玩笑地问他,如果当年18岁时去了看中他的北方昆曲院,如今艺术界就又多一个艺术家吧。他哈哈大笑,但并不谦虚地告诉我们,当年他学京剧的同学已经出了好几个名角了。虽然最后从事了科学研究,但京剧这一爱好却伴随了王小谟的一生。甚至在他腿部粉碎性骨折又查出淋巴癌的时候,他都要拉起二胡,美美地唱上一段。王小谟说,人生有低谷,但心情从来没有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