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忠诚使命 无私奉献

  新华网搜索   阅读量:42

本报记者曹红艳通讯员王握文刘少华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历程中,一个个书写辉煌的团队用汗水和坚持,探索出了一条闪光的自主创新之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专业搞科研的人很少频繁转行,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赵伊君为了顺应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几十年来多次更改专业和研究方向。如今,他率领的创新团队在光学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把解决制约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自主创新的根本任务。在时代价值的坐标系上,一大批以赵伊君院士为代表的科大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强军兴国”。在国防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等一批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的高新技术被确定为研究重点;一批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信息化起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落户此地;在信息领域,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数量和质量位于全国高校前列。部队的需求就是科研的落点。正是基于赴大山深处测控站的调研,该校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团队提出了新的全测速定位理论,改进了高山雷达测控体系,创造了“一个数学公式提高了一支部队的战斗力”的奇迹。国防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总装备部副部长张育林说,“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牢记党和国家的殷切嘱托,切实增强服务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了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拼搏与奉献无需理由家与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时是一组艰难的选择,但对于科大人来说却无需选择。奉献是一个老主题,它在这里衍生着数不清的新故事——研制超级计算机系统是一个集中了一大批科技人员的大工程,即使被评为国家一等奖,最多也只能署15个人的名字。面对荣誉,团队人员总是说:工作是大家做的,能参与这样大的国家工程,感到很自豪。“到我们公司来吧,月薪是你几年的工资。”“抽空给我们做个项目吧,报酬相当于你在学校干一年。”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拥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年轻专家,各种诱惑时时存在。然而,金钱与优越条件动摇不了团队成员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信念。2009年底,某新型雷达工程样机进入飞行试验阶段。首飞前,当机场工作人员看到实验人员中有女同志时,非常吃惊,“女同志就不要上去了,我们这新来的男机组人员刚上去,胆汁都吐出来啦!”但谁也没能拦住女同志登机参与试验。没有完全封闭的机舱很快降到摄氏零度以下、简陋的装置无法供应足够的氧气,实验人员个个脸色蜡黄、呕吐不止,但没有人打退堂鼓,直到实验完成。岁月更迭,事业在发展,技术在更新。但在国防科技大学,有一种光芒从未褪色,有一种精神从未失去,有一种情怀从未改变,这就是“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这就是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创新文化孕育丰硕成果2011年2月28日,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运营线在北京启动建设,标志着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具备了工程化、产业化实施能力。为了这一天的到来,76岁的国防科大教授常文森率领团队奋斗了整整30年。历经30年的自主创新与持续攻关,他们终于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磁浮列车原理样车,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全尺寸单转向架的载人运行。然而,要让这一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变成方便人们出行的新型交通工具,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关领域众多行业的参与。1999年,国防科大与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双方联合国内17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协作攻关,探索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式,突破了工程化和产业化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关键装备的全部国产化,为我国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联姻”,推动了国防科大科研模式创新的实践步伐。此后,与天津滨海新区、湖南省共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长沙中心,与湖南省共同研发大功率风电叶片……一系列军民融合项目相继实施,为国防科大自主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国防科技大学,以创新为主旨的文化活动浸染着每一个人,“银河之光”计算机文化节、“光之韵”科技文化节、机器人文化节、航天科技文化节、电子科技苑……创新文化不仅跃动在人们眼前,闪烁于每一项创新成果中,更深深地融入到这所大学的血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