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王梦恕、郑颖人、卢耀如等:海底隧道能不能建

2014-12-05   中国工程院搜索   阅读量:43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彭科峰 时间:2014-11-14       如果有一天,从大连到烟台,不需要坐船,直接乘车穿越渤海海底就可以抵达,你会不会觉得很神奇?     日前,国务院公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这让本已沉寂多时的渤海跨海通道项目再次引发各方关注。     连日来,许多媒体也报道了关于海底隧道的种种争议,但是除了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外,罕见其他院士就此发声。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郑颖人、卢耀如、翟婉明三位院士,倾听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对渤海跨海通道的意见。     为什么要建?海底隧道是最佳方案     除了海底隧道,是否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连通大连和烟台?     “如果说一定要建烟台和大连的海上水利工程,海底隧道无疑是最理想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岩土工程专家郑颖人介绍,海底隧道作为远海交通的重要途径,虽然成本较桥梁高出许多,但是海底隧道对于天气的变化有很好的抵抗力,也是基于上述原因,很多远海交通选择了隧道而放弃了长桥。     在此前对海底隧道的构想中,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3种方案,即“全程隧道”“全程架桥”和“半桥半隧”。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称,现在选择全隧道,因为技术方面的成熟,使得现在的施工能力已经能满足高标准、高速度的交通方案了。     此前,在2001年对于海底隧道方案的论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就提出了隧道抗震的问题。烟大海底隧道地处郯庐断裂带和唐山地震带之中,如何应对7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地震是隧道施工的核心问题。     卢耀如表示:“采用整体隧道的方案,肯定是要比整体桥梁,或者南桥北隧的方案好。”但他强调,必须经过全面论证,特别是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论证,因为隧道的抗震性能普遍较好,但并不意味着隧道面对地震就一定能够“安然无恙”。     能不能建?技术安全满足需求     据专家介绍,渤海海峡隧道将采用“2+1”深埋式“全隧道”方案,两条主隧道加一条服务隧道。此前,王梦恕称,这次的隧道修建会采用开敞式TBM(硬岩掘进机)法加钻爆法。     郑颖人告诉记者,目前海底隧道的挖掘技术已经可以保证了,安全性等技术水平也都可以满足需求,在施工过程中也不会出现克服不了的难题和风险。     另外,除施工安全外,隧道建成后的行车安全也备受争议。     “不管是陆地隧道,还是海底隧道,其实对行车而言是几乎没有区别的。”对此,翟婉明表示,火车在高速运行中受大风影响比较明显,但是对于隧道就只有出入隧道时的气动压力波会产生影响,这方面的影响不会大到干扰行车安全。当隧道长度很大时,纵断面的纵波影响也微乎其微。     该不该建?经济投入仍须论证     依照王梦恕的估计,海底隧道的投入约2000亿~2600亿元,不会超过3000亿元,这个投入约等同于三峡工程的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也使得海底隧道不单单有一个“能不能建”的问题,还有一个“该不该建”的争议。     “海底隧道美中不足就是价格比较贵,但是可以通过改进设计降低成本,应该论证一下,费用也是可以降下来。这需要设计部门进一步根据现有技术挑战设计方案。”方案最初提出的是耗资2000亿元左右,时至今日,科技的进步应该可以降低成本投入。郑颖人强调,如果成本方面能再通过进一步论证使之更加合理的话,这个项目“可以上马”。     此前也有观点表示,可以修建一条环渤海湾的高铁以取代海底隧道,理由是这样可以带动环渤海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大连、烟台两地。     对此,翟婉明表示,现在的海底隧道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价格昂贵,工程量大,工程款过高。但是环渤海湾的高铁方案,由于里程长,对成本的降低并不明显。对于是否能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也需要论证。     郑颖人告诉记者,海底隧道的开通,带动的决不仅仅是烟大两地,“运输距离大大拉近,时间成本的降低,对整个东北地区和山东省都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