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谢友柏:中国制造业的另类“药方”

2013-08-08   中国工程院搜索   阅读量:53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原诗萌 时间:2013-08-07

    今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一份多少有些“耸人听闻”的报告。这份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年度报告指出,中国现有的严重依赖海外出口与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果不能迅速改革,2018年后中国GDP年增幅将降至4%。

    虽然对于报告中的数字,许多专家持有不同意见,但中国经济转型形势的严峻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制造业无疑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近年来,有关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论述汗牛充栋,智能化、服务化、品牌化、国际化……种种观点不一而足。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则有另一番思考,他给中国制造业开出的“药方”是:构建分布式资源环境下的知识服务体系。

    创新离不开设计

    “没有正确的设计,就没有成功的创新。”谢友柏说。

    如今,虽然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已经在2011年超越美国,但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中国制造业。在谢友柏看来,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制造业缺乏设计竞争力,以及没有深刻认识和有成效地对待设计竞争力中的知识要素,以致在两方面的能力不够,一个是设计知识的来源,另一个是设计知识的高效率利用。

    其中,知识的来源又分为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新知识的获取。“已有知识就好像一个水池,一个工程师在做设计的时候,能用到的已有知识的元素越多,设想的成功率也就越高。”谢友柏说。

    而当一个工程师设计了一个新的方案,并通过手段去评价这个方案是否成立时,就涉及到了新知识的获取。“因为工程师要用此前没用过的知识,去满足现在不能满足的需求。”

    知识来源对于制造业的创新而言十分关键。上世纪90年代,谢友柏在参与某高校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的题目都是关于专家系统的,但是这些专家系统里却并没有专家知识。

    这个问题在今天依旧存在。现在很多人提倡数字化和智能化,但在谢友柏看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只是工具,关键还要有知识,而知识不是靠数字化和智能化得来的,还是要靠对待知识的正确政策,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

    “现在知识来源和利用的模式和形势不能适应国家对创新的要求,不能适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提高设计竞争力的强烈需求,实际上已经成为创新和设计竞争的瓶颈。”谢友柏忧心忡忡地说。

    新知识的获取需要资源

    那么,对于知识,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谢友柏认为不是简单的文档堆叠,而是要对知识进行处理和管理,这样知识才能被高效利用。

    “比如我买了一本参考书,如果设计的时候发现问题了,临时再去查阅这本书,肯定是来不及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已有知识处理成某种形态,就像现在的字典或者维基百科那样,有问题的话,马上可以通过查询得到答案。”谢友柏说。

    相比之下,新知识的获取则面临更多的挑战。因为新知识的获取需要多方面的资源。

    “这些资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包括有知识的人,必要的硬件,必要的软件,经验的积累和资金的投入。如果缺少某一要素,资源就不能正常地运行,也就无法满足新知识获取的要求。”谢友柏说。

    而就中国而言,谢友柏指出,不仅已有知识的积累不够,更为严重的是新知识获取的资源很匮乏,与我们现在的发展很不相称。

    以汽轮机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等好几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却一直疲于追赶。谢友柏指出,这正说明了我们新知识获取能力的缺乏。我们引进了技术之后,却不知道如何把新知识集成进去,所以只能不断地引进。

    “做任何创新,都要有新知识获取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资源依赖的,没有资源,创新就无法实现。”谢友柏说。

    构建知识服务体系

    在获取新知识的资源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

    谢友柏告诉记者,他曾经去德国一家机床厂参观。这家机床厂为了做塑料导轨,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里面有上百台的塑料材料性能试验机做实验。

    谢友柏感到不解,他问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作为一家机床厂,你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做塑料材料的试验?

    对方回答让谢友柏赞叹不已。该企业负责人对谢友柏说,世界上可能一天有几百种新的塑料产生,我们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做我们机床导轨的塑料?必须自己做实验。

    而谢友柏在一家国内的大型制造企业中,却发现连一台扫描电镜都没有。这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反差。

    显然,中国制造业在获取新知识的资源方面亟待提升。

    从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跨国企业通过建立企业研究院,曾经很好地运用了获取新知识的资源。然而,谢友柏认为这条道路在中国未必可行。“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在所有企业内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去和国外的企业竞争。”谢友柏说。

    此外,由于创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如果新知识的获取都靠企业自己去建立资源的话,负担会越来越重,反而影响了企业创新的意愿。

    比如上世纪70年代,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去攻克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轴承油膜震荡问题。到了90年代该问题解决之后,当初投巨资建造的设备也被拆除掉了。

    因此,2000年前后,美国提出了发展“先进的工程环境”的概念,认为今后的设计应该更多依靠企业外部的资源。这与谢友柏此前提出的分布式资源环境下的知识服务不谋而合。

    最近,谢友柏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一份名为《支持企业提高设计竞争力的知识服务工程》的重大项目建议书。他在建议书中提出了构建知识服务体系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建立示范工程;第二步是运行示范工程,并逐步实现商业化运营;第三步是在较大规模上运行,完成设计知识服务工程建设,进行验收和鉴定,并制定全面推广的方案。

    谢友柏告诉记者,这一服务体系由一个个的资源单元组成,提供细分和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同时,整个服务体系是市场化的。与现有的其他模式相比,知识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设计知识拥有者和设计知识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人们去拥有知识、提供服务、解决设计知识来源和设计知识高效利用的问题,支持设计竞争力的提高。“如果国家能给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我们的制造业就能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创新基础。”谢友柏说。

    在谢友柏看来,中国制造业缺乏设计竞争力,也没有深刻认识和有成效地对待设计竞争力中的知识要素,以致在两方面的能力不够,一个是设计知识的来源,另一个是设计知识的高效率利用。

    链接

    何为知识服务

    谢友柏指出,分布式资源环境下的知识服务,和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云计算有一些相似之处。不过,云计算的服务范围相对狭窄,主要做计算的服务,而知识服务则广泛得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在细分和专业化的原则下,以某领域专业知识提供服务的单元。例如有限元场分析服务、材料组分和性能分析服务、各种专业的试验服务等等。

    第二种类型是以某行业产品知识为基础,提供产品知识集成(设计)服务的单元。例如汽车设计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环境设计服务等等。

    第三种类型是以某类零部件知识为基础,提供零部件设计知识服务的单元。这类单元可以同时提供满足新需求的零部件产品。例如滚动轴承供应商、房屋构件供应商、电子元器件供应商、材料供应商等等。

    第四种类型是知识服务平台。在知识服务体系中,该平台主要发挥的是中介作用,比如把服务的需求方和提供方联系起来,解决一些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的问题,以及一些财务和法律问题的处理等等。

    这四种类型的资源单元,利用信息网络发挥作用,就构成了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服务。因为他们要靠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知识服务生存和发展,知识就是他们的资产,他们的积极性是设计知识来源和高效利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