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满怀收获的喜悦,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医学部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首先,我谨代表北京大学、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向圆满完成学业的894名本科毕业生、688名硕士毕业生、890名博士毕业生,共2472名北大医学的学子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更要向给予同学们悉心教导的老师们、关爱支持的家人亲友们、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帮助北大医学发展的各级领导、校友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校园里一砖一瓦珍藏了你们美好的记忆和深深的眷恋,而你们也在校园里留下了青春的活力和奋斗的身姿。这些天大家在校园各个打卡点拍的学位服照片,都将定格为老师们和同学们一生的珍贵回忆。两周前,我参加了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同学们用短短几分钟回顾了自己几年的故事,谈到了成长与挫折、温暖与力量、珍惜与感恩。
同学们的故事折射出北大医学“十四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展示了我们深植于祖国需要的沃土中,个人和事业共同发展的枝繁叶茂。大家从构建基础知识到参与课题攻坚,从实验室探索到临床见习实习,如抽枝拔节般成长,葳蕤繁茂。
今年基础医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张思婷同学,在孔炜教授团队的指导下,不仅将神经酰胺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解析以一作一,发表在了国际顶刊Nature杂志上,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研究成果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真真切切地提供了药物新靶点、理论新依据。祝贺思婷博士,祝贺孔炜老师!在座的同学们也一样,无论是三年还是五载,各位的努力,大都有了令人欣喜的回报。但回顾其过程,正如毕业生代表谭璇同学在座谈会上所说,大家是在“在重复里找突破,在失败里找意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北大学子能够做到,北大学子有些已经做到了,北大学子还会继续努力做到:积跬步以至千里,聚微光终耀星河。
今天,你们褪去青涩,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即将带着学校的期望和所学,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去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为医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它关乎生命、关乎健康、关乎希望。所以,送别之际,老师想从三个方面,和同学们分享2025年,“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十五五”的谋划之年,中国发展的关键之年,你们的毕业之年,今年,我致辞的主题:锤炼品德,拥抱时代。
第一, 握牢“指南针”,立德修身、载梦远航。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北大医学办学113年。百年前,我们的前辈钱壮飞、林育南、贺诚等同志在革命战火中淬炼前行;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医学的建设者们团结奋斗,努力探索办好适应我国建设需要的高等医学院校新模式;新时代以来,我们在中国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勇立潮头,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多维度守护人民健康。我们所坚持的“明德为先、厚道为蕴、尚仁为本、出新为常”,正是北大医学百十年来传承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流淌在同学们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梦想底色。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医者所应具备的、必须的品德底线。
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和尊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用温暖和关爱去抚慰他们的病痛。医疗系81级4班校友们捐赠的“大医精诚”雕塑,就放置于医学科技楼一层,希望同学们有空去看看,铭记在心,奋发拼搏,精研医术,笃志躬行。
第二, 用好“磨刀石”,沉淀成长、挺膺担当。
刚刚发言的肿瘤医院的郏科人同学,分享了他的求学故事,说“那些在病房轮转的时光、在实验室观察样本的日夜,无时无刻不在为下一刻的创新积累底气。”是的,经年累月的磨砺,才有了同学们的点滴蜕变、稳步成长;而学海无涯,医学亦是无止境,更需要同学们有“十年磨一剑”的沉淀,才能破茧成蝶、厚积薄发。
药学院的张礼和院士,利用核酸合成抗肿瘤、抗病毒药,从而立之年的小伙子,一直干成了耄耋之年的老专家。1997年,他多年研发的抗肿瘤药物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动物实验显示疗效好、毒性低。但临床试验开始没过多久,他就敏锐地发现,人体对这种药物代谢比实验动物快得多,要维持疗效,就必须加大剂量,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体毒副作用明显增大了。尽管这个药凝结了他和团队多年的心血,尽管当时不少药企愿意高价购买临床批件,但他果断地终止了二期临床实验,成了国内少有的把上了临床的药又主动撤下来的人。这就是北大医学的“厚道”。
今年是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40周年。作为奠基人,张礼和院士欣慰地看到,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实验室推动了多个变革性药物进入临床和上市,而心怀家国、脚踏实地的精神传承,更是让实验室人才辈出。张强院士、叶敏、鲁凤民、叶新山、屠鹏飞教授等八人次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周德敏教授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焦宁教授获得了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等。今天,年近九旬的张礼和院士来到了毕业典礼现场。让我们用掌声,向张礼和院士表达敬意!
第三, 高擎“望远镜”,创新突破、激荡未来。
今年是北医并入北大的二十五周年,这25年,是北大医学稳步发展的25年,是硕果丰富的25年。特别是八年前,北京大学将“临床医学+X”作为校级层面布局了交叉学科领域,迄今为止,已经支持了649项研究,经费累计达两个亿。持续的项目和政策的支持,使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合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与大学多个学部48家单位的交叉合作;去年以来,我们又以扩大学科交叉范围的“医学+X”为抓手,有组织的整体提升学科水平,进一步探索跨界整合,推动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赋能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数智化转型快速发展。
我们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医学教育大模型“厚道medseek”,同步完成了本地部署,通过多模态对话、联网搜索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人机交互能力,目前已经面向全国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无偿开放了接口,带头提高我国高校师生获取医学知识的便利化和可及性。业界高度关注。
今年开年,北京市送给我们的新春大礼包,是批准了“细胞稳态与衰老性重大疾病北京研究中心”的成立,给予每年不低于2000万的经费支持。中心在王存玉院士的带领下,将致力于疾病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与诊治技术转化,快速推进北大医学前沿技术的创新;高研院在世纪金源捐赠基金的支持下,推出了腾云临床研究与培训项目,深受附属医院欢迎,相信这17项有顶层设计、有多家医院学院合作的临床研究,将成为临床创新的强大助推器。
更为可喜的是,顶尖学科群布局成效显著,高水平研究成果连续涌现。本年度不仅已在国际顶级医学科学期刊的主刊上,发表10篇高水平论文,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更具代表性。
人民医院王俊院士团队研发的基于平扫CT的肺癌手术智能辅助系统,对医生识别肺部解剖结构、确定切除范围和提升手术规划效率上很有帮助,在多家顶级三甲医院和超百家基层医院应用推广;三院李危石教授团队依托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算法的持续优化与性能跃升,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骨科椎板切除手术机器人系统,将手术的操作的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水平;口腔医院的邓旭亮教授团队将通用大模型与口腔领域知识深度结合,开发出生成式AI的口腔疾病智能质控系统,取得了国内首个口腔领域AI辅助诊断软件注册证。
同学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们正值青春,有激情,有冲劲。一定要勇敢的接稳时代的接力棒,把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转向“数字队友”,成为治病救人的强力助攻,成为攻克难关的有力帮手,赋能医学科技创新、赋能健康产业发展。为高水平助推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北大人的超能力!
同学们,过去几年在母校度过的时光,是最美好的青春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尽情享受毕业的喜悦和荣光,一起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吧!
同学们,毕业快乐,行稳致远!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图片丨毕业典礼摄影组
编辑丨宣传部 冯黄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