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在时代变革中书写人生的答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在竺可桢学院2025届毕业典礼暨荣誉证书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2025-06-22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阅读量:300

亲爱的竺院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夏至,俗话说“夏至雨点值千金”,现在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育人如育苗,看到同学们茁壮成长、青春洋溢的样子,我深感欣慰。今天,我们隆重举行竺可桢学院2025届毕业典礼暨荣誉证书授予仪式,我代表学校和学院,向每一位同学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真挚的祝福!向一路陪伴大家的老师和家长致以衷心的感谢!


    你们求学的这几年,正值学院大力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年,学院也为你们创造了很多“第一次”:如第一次设立“教授学术小组”,形成名师引领的“学术发展共同体”,全面推进学术启蒙;第一次推出“本博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在长周期培养机制下,持续激发创新潜能;第一次联动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科教融合平台,扎实推动科研训练。我很高兴地看到,你们当中涌现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金奖获得者、国际顶刊论文一作发表者等等,有90%的同学赴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你们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践行者,在求是园里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集中涌现,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周易》有言:“变则通,通则久。”面对时代变革,同学们要因时而进、适时求变,主动拥抱科技创新浪潮,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时也要在变化中坚守内心的不变,秉持求是传统,发扬浙大精神,用不懈的奋斗书写属于竺院学子的人生答卷。


    今天是我作为竺可桢学院院长参加的第一场荣誉证书授予仪式。借此机会,我想借竺可桢学院的“MIX”文化,与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使命担当(Mission)、交叉创新(Innovation)、追求卓越(eXcellence),谈谈我的感悟,和大家一起共勉。


    使命担当是竺院人面对时代变革的立身之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青年担当的厚度,决定文明进步的高度。竺可桢老校长的“两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浙大人。我理解,竺老“两问”是在警醒同学们,既要对自我常怀思考,也要对社会主动担当。竺院的办学使命是“面向国家战略发展急需,培养更多追求高深学问,能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40年来,学院培养了大批为国家建设奉献担当的优秀人才。1992级混合班院友尚宪和受“核电厂原理”课程影响,主动投身核电一线28年,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核电“自主三十万到百万的跨越”,带领秦山核电实现从“技术跟跑”到“标准领跑”,成为世界核电的“东方课堂”。刚才,刘若鹏院友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与研究成果,也让我感到非常震撼。竺院绝不是培养带有名校光环的毕业生,而是致力于培养胸怀使命、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

     

    同学们,使命担当不仅是宏大叙事,更体现在人生的选择。你们是时代变革的见证人,也是时代发展的建设者。希望你们勇担高远使命,深刻认识时代际遇和历史责任,将个人发展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主动投身国家战略发展急需,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交叉创新是竺院人面对时代变革的成事之基。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边缘、思想的交汇处。交叉创新是科技突破、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也是竺可桢学院发展脉络的核心词,学院前身混合班就是交叉培养的荣誉平台。1999级混合班院友陈学文在回忆求学时光时感叹道,混合班对数理能力的培养为他开展跨学科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混合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让他终身受用。2003级混合班院友、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和陈航都认为如今的创新成果与学院数理交叉培养密不可分。竺院交叉创新的培养模式,绝非知识的简单积累,更是视野的无限拓展与思维的深度提升。


    同学们,真正的创新不是对现有技术的“微迭代”,而是在挑战已知、探索未知中建立新规则。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索心,敢于打破专业界限和认知边界,主动融合不同领域,勇敢追求“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在时代变革中成就自我价值、引领未来发展。


    追求卓越是竺院人面对时代变革的奋进之源。《诗经》中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不仅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要义,也揭示了竺院人在时代变革潮流中保持奋进姿态的基因密码。1988级混合班院友、长征八号总设计师宋征宇三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中国航天事业,带领团队用独立自主的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助力中国航空圆梦新时代。1993级混合班院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教授深耕合成生物学20多年,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矢志从源头解决国内发酵产业“卡脖子”难题。竺院赋予大家的,从来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持续攻坚克难的能力和攀登创新高峰的勇气。


    同学们,追求卓越的道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希望你们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变革时代,拥有“向上攀”的渴望,保持“向下沉”的专注,用追求卓越的姿态面对人生,在不确定中锚定方向,在挑战中破浪前行,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统一中,定义未来的人生高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扬帆起航,驶向更广阔的天地。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请记得回头看看来时路,这条路上永远有关心你们的家长、老师和朋友,永远有支持你们的学校和学院。期待你们勇立时代潮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属于浙大、属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最后,再次向2025届的竺院毕业生表示祝贺!祝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排版 | 曹 正

责任编辑 | 赵翎妤

审核 | 林 威 高晨艳

马琰铭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压物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