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重庆院士专家畅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2022-11-0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296

    连日来,我市科技界人士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畅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体会。院士专家们认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王正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我作为科技工作者,感到十分振奋,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表明党中央已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坚定决心与信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在全国上下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下,在祖国繁荣昌盛、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各自专业和岗位上,组织科研攻关,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十分重要。回顾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踏上了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学好数学对于培养探索精神、思维的严密性、求真的执着精神都有重要意义。四十多年来,我们坚持探索创立的教育数学方向的基础研究和教学实践,在过去的十年间,有了重要的进展。在1980年提出的通过“重建三角”优化初中数学教材的思路,在2012年终于能够正式进入课堂实践,学生兴趣提高、负担减轻、成绩上升,实现了国际数学教育大师早已提出而多年未能实现的设想。这个方向的努力形成了新思路数学初中教材,目前已有十几个省的上百所学校立题实验,效果显著。对于高中和大学,教育数学的研究在“点几何”和微积分初等化方面也有显著的成效。很多数学问题的解答变简单了,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变容易了。

    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作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有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借鉴美国“几何画板”开发的动态几何软件“超级画板”,具有“写画测算编演推变”多种功能,发展为更有力更易用的免费教育软件。“网络画板”适用于多终端,免安装,已有200多万注册用户,并兼容其他教学系统,获四川省202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五届中国教育公益博览会最高大奖SERVE奖。

    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是党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福祉。在仔细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深受鼓舞、深受教育、深感振奋。

    一是要从报告中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两个确立”的郑重历史结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领会报告内涵要义,把握报告精神实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要从报告中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坚定不移守初心、担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阶段新征程中如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是关键。其一要坚持“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带动后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二要坚持“人才兴则科技强”。着力扩大人才增量,提高人才质量,用好人才存量,加快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在全社会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确保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人才基础。其三要坚持“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重托转化为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强大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潘复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院长,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荣誉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国发展的辉煌历程是这一伟大实践最真实生动的写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历史担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新时代新征程中,敢拼、敢创,做大事,成大业。材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双碳”背景下,轻量化材料和能源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镁材料作为最有潜力的轻量化材料和储能材料之一,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镁材料必将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蒋建新: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我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指导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日趋激烈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正成为塑造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战略驱动力。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报告中提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以更加坚定的自信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始终秉承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发扬伟大的斗争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时龙: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充分体现了党立足新发展阶段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统性深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踔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加快推动“双一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全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知高性能齿轮是我国大型舰艇、航空发动机、风电机组等国之重器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将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率领团队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攻克高性能齿轮制造技术与装备难点、痛点。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科研落地,做真科研解决真问题,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尖端科学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王智彪: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国科技如何才能强大?只有原始创新才能挺起中国科技的脊梁!我个人认为我们眼下最需要的是广泛建立科技自信心,并营造更好的原始创新科研生态环境。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但近现代科学技术却发展缓慢,尤其是医学,主流医学来自西方,在我国至今仍称之为西医学,可见其影响力广泛。这让我意识到,必须要坚持原始创新,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原创,就是实现从零到一的过程。科技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坚实保障,虽然原始创新的道路很艰难,但正因为艰难,才让这件事情更有价值。

    我在此强烈呼吁:中国要广泛建立科技自信心!建议加强对原始创新内涵和规律的思想引导,引导社会各界客观认识原始创新的发展规律,形成理解、包容、鼓励、支持、参与原始创新的思想意识和浓厚氛围,促进政策和管理环境的持续改变,不断改善原始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同时,创新举措,全面制定适合原始创新技术和产品特点的支持政策,包括科研、应用推广等各个环节。

    刘汉龙: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指明了新时代新阶段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奋斗坐标。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着力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坚定创新信心、潜心学术研究、勠力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瞄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抢抓高等教育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努力在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中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吴玉章: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

    党的二十大举世瞩目,报告高屋建瓴、催人奋进。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内心十分振奋,深受鼓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免疫学作为当代生物学前沿学科、医学的领头学科,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一是要汇聚人才智力,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人才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要把人才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强、作风好的强大免疫科研团队。二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一流科技研发平台。下好先手棋,把握生物学前沿学科的发展契机,从人类免疫力解码、免疫力经济、新医科产业入手,发起并实施人类免疫力解码计划。三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研发出基于免疫前沿理论技术的免疫生物制品。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免疫研究前瞻性布局和创新性规划是生物医学科技攻关的重中之重,我作为一名免疫学科研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未来在国家任务中组织并带领团队在免疫学领域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展现出高水平科研技能以赋能国家战略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杨新民: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党中央把握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擘画。从整个报告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创新是贯穿报告全文的一个关键词,报告从党和国家发展安全的战略高度把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重大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明确部署,从支撑发展、维护安全的现实考量强调了科技创新的地位作用,凸显科技强国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

    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作为重庆师范大学牵头建设的重庆市第一个基础学科国家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开展高水平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研究、产出国际一流科研成果、解决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培养杰出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心全体人员切实感到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在新征程中勇于担当新使命、竭力展现新作为,是摆在我们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命题。我们要敢于担当,争做创新引领的“先锋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而科技创新无疑是创新的核心。数学作为科学与技术的根,在科技创新中起到关键核心作用,我们在这大好机遇面前要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研发困难面前要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勇立潮头,积极作为,争做创新大军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我们要干在实处,争做时代需要的“真科研”,即做有意义、有价值、有水平的科研,做能够体现不同价值取向、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益于社会不断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研事业。我们不仅要继续瞄准学科前沿,还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现实需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提升数学支撑重庆及国家创新发展的源头动力,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扎实做好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研究,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邹全明:陆军军医大学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一名军队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我深受鼓舞、深感自豪、深为振奋,同时也倍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深刻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同时,也认识到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学深悟、笃信笃行,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目前,我们团队已成功研制国际首个“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主研的国际首个超级细菌——五价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为国际上组分最多、唯一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同类疫苗,居国际领先水平。下一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秉承“做原创研究,争世界第一”的创新理念,聚焦原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科学问题,推动原创新药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不断取得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同时还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学术优势,潜心育人、刻苦攻关,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才队伍,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帮带力度,努力造就能够担当强国强军重任的优秀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而不懈奋斗。

    周建庭: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为科技工作谋划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备感振奋,深受鼓舞,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桥梁工作者,我既信心满怀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负责的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市委、市政府和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先后获得10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研究支撑了16个堪称“世界之最”的桥梁隧道重大工程建设,在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领域科研水平总体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在特大跨径拱桥智能建造与先进维护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际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领域位居前列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地,努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西部地区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交通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新波: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气势恢宏,集中体现了全党智慧,反映了人民期盼,令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统筹,突出了创新的核心地位,表明了党中央对人才的渴求,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期望,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我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和创新的战略意义,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结合自己的本职岗位,把报告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到实际行动上。

    报告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对于高校而言,领军人才是师资队伍中的先行者,他们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中起到引领性作用。真正的大师应该是爱党爱国的忠实维护者,志存高远的奔跑追梦者,思想解放的探路先行者,改革创新的进取开拓者,脚踏实地的奋斗实干者,本领过硬的出彩担当者,履职尽责的示范带动者,创造价值的突出贡献者,良好风气的有力引领者,以德修身的模范践行者。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是第一战略、人才工作责任是第一责任的战略理念,按照更加尊重人才、更加崇尚学术、更加追求卓越、更加担当有为的战略导向,构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的新格局。

    夏庆友: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丹桂飘香,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催人奋进,我心潮澎湃、深受鼓舞、倍感自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倍感国家科研发展之路宽广通畅,信心更坚定、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努力配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攀高峰,加强基础研究,把原始创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带领团队开拓进取,努力攻克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关键技术,助力解决国家粮食种质安全的关键问题,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和“人才”在报告中反复提及,作为高校科研教师和团队带头人,深感重任在肩,我要努力培养青年科研人才,让他们对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充满热诚、充满信心。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将努力践行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的使命,培养更多理想信念坚定、业务基础扎实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坚信,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党会带领中国走向更好的未来,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和谐、美好!

    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校长,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医学和生物医药领域急需加快原创性引领性医学科技攻关,将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显著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关键时期。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着力推动全球首个鼻喷式新冠病毒中和抗体预防药物的临床研究工作,力争早日获批上市,填补国内外疫情防控体系中预防性药物空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展现新担当,为全球科技抗疫大局贡献“中国力量”。

    蒋兴良:重庆大学教授,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册的重要会议。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防冰减灾国家重大需求,创新科学观测方法,建设先进研究平台,凝聚团队力量,攻克前沿核心技术,引领防冰减灾科技发展。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牢记初心,继续埋头苦干,耐住寂寞、坐住冷板凳,突破防冰减灾技术瓶颈。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深入融合个人与团队的发展,实现人才成长的升华,感恩与传承顾乐观教授、孙才新院士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以工匠精神做好科学研究。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促进“产、学、研、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能源电力安全学科的创新发展。

    重庆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