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先立后破,“双碳”要循序而进

2022-10-25   国际金融报   阅读量:134

    “‘双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而进,先立后破,先构建起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再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最终零碳排放的化石能源+CCUS仍将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性能源。”

    10月25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际金融报社在上海举办首届“绿色金融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面向碳中和,我们正面临又一次新的能源转型。”

图片

新能源走向主体能源

    在碳中和的愿景下,黄震指出能源转型主要有五大基本逻辑。

    一是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是部署更多的装机容量和发出更多电量。太阳能和风能将重新定义能源价格体系。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还有一个条件,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全新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深度互动,以新能源为主体、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

    二是化石能源将从主体能源转变为保障性能源。化石能源发电+CCUS将成为标配,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碳排放利用。而具备灵活调节能力的气电和煤电是补偿风、光间歇性的重要手段,平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提供保障性电力和电网灵活性。

    三是再电气化将成为碳中和重要路径。加速零碳电力供给,“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加快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再电气化,实现各行各业的脱碳和零碳。

    四是可再生燃料将与零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合。必须利用能量的存储、转化,克服风、光资源波动性大的天然缺陷。基于零碳电力进行化学储能,制取可再生燃料氢、氨和合成燃料,对于难以电气化的行业去碳化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从基于地下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即从依赖煤、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自然资源到通过技术创新更好地利用风、光等新能源。

能源转型催生机遇

    黄震指出,科技驱动、政策主导和市场支撑是“双碳”的三要素。

    对于市场支撑方面,黄震有三方面思考。

    碳市场方面,从电力行业扩展到其它高能耗七大行业(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造纸、民用航空),配额无偿到有偿。黄震认为,通过碳市场,对碳减排给予了明确的价格信号,必然会大幅度提升对低碳、零碳技术研发的需求,而减碳技术可通过碳市场获得回报,由此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进步。通过碳市场、碳配额、碳税,提高化石能源环境成本,让排碳的成本越来越高、减碳的收益越来越大,绿色溢价越来越小,由此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电力市场方面,黄震建议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通过电力价格充分反应市场稀缺。无论是目前理顺电煤价格、避免大面积拉闸限电,还是未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电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或缺。要充分发挥电力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绿色金融方面,黄震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一是变革性的、颠覆性的能源转型将催生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再电气化、可再生燃料、储能、碳捕集和节能改造等诸多领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二是气候投融资、ESG投资蓬勃发展,碳信用、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碳基金、碳期货应运而生。三是ESG将重塑企业的价值观,产业转型带来企业从成本、利润以及资金流的变化,将改变现有的财务运营模式,由此将对投融资产生重大的影响。

“双碳”要循序而进

    对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黄震认为碳达峰是里程碑、是转折点,碳中和是目标、是理想彼岸。碳达峰是量变、碳中和是质变。如果没有能源变革、没有系统性社会变革、没有一场绿色革命,不可能实现碳中和。面向碳中和目标,颠覆性、变革性的能源技术将发挥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对于“双碳”工作中的破与立,黄震认为不是一谈“双碳”就是“弃煤”“弃化石能源”,也不能在“碳达峰”过程中冲高峰、攀高峰。面向碳中和的能源变革,绝不仅是一个能源问题、一个环境问题,它们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问题。

    “‘双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循序而进,先立后破,先构建起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再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最终零碳排放的化石能源+CCUS仍将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性能源。”黄震表示,能源变革路径需要基于技术、管理、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多层面进行科学设计与决策。

    对于“双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黄震指出,实现“双碳”特别是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对立、矛盾关系,“双碳”不是赛道超车,是换赛道,是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方式,是一场绿色革命。碳中和将引领构建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将引发数百万亿投资与产业机遇,一批新技术、新行业、新商业模式将诞生。同时,一些传统行业如不变革,将归零、被颠覆与消亡。“双碳”是挑战更是机遇。

    记者:魏来

    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