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致敬“她力量” | 陈晓红院士:奋斗的人生,理所当“燃”

2022-05-30   湖南红网   阅读量:18

     编者按:2021年,科技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旨在充分发挥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为此,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湖南”微信公众号、“发明与创新杂志”学习强国号联合推出湖南科技创新“她力量”系列报道,讲述湖南省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我们聚焦榜样的力量,从她们身上感受“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豪情。

     晓红留隐映,新绿上扶疏。

     古人春游之乐中的“晓红”,是拂晓的阳光,是生命苏醒那一刻的安然美好。

而对于名字中“自带阳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来说,这个名词代表着破云而出的只争朝夕,代表着自我燃烧的带光前行。

     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当一个人使劲踮起脚尖靠近太阳时,全世界都挡不住她的阳光。

     翻开陈晓红的履历:16岁上大学,28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1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6岁成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当选“改革开放30年湖南杰出贡献人物”,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由她牵头的中部地区首个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正式获批,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30余年奋战在科研一线,陈晓红早已凭实力和实绩成为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智慧资源能源环境管理、数据智能与智慧社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如今,她仍在瞄准国家需求的痛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斗不止。

     “怀抱家国情怀和伟大梦想,让生命的价值在奋斗和奉献中绽放。”这是陈晓红的初心,也是她的坚守。

     飒!做科研,一勤天下无难事

     工作中的陈晓红,很飒。她的飒,是“举步生风”的飒,是“追风赶月”的飒。

     走路带风,是陈晓红念初中时养成的习惯。“从学校到家,每天要来回四趟,走一趟要半个小时,我就想走快一点,得挤出更多时间学习。”说话语速也很快的她坦言,这让她形成了风风火火的个性。

     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前瞻判断,是陈晓红在学术研究上的标签。纵观她的学术研究,从关注中小企业融资,到研制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决策软件开发平台,构建全国第一个指导两型社会和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在全国较早提出区块链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再到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加快推进元宇宙市场稳健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等8份与数字经济、智慧社会治理领域相关的政协提案,无一不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既有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交叉背景,又有长期深入的企业调研积累,还有在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任职时的改革实践经验,这些都让陈老师对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走向有很强的预见性。”在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梁伟老师看来,导师见微知著的前瞻性战略眼光和她自身的丰富阅历紧密相关。

     成功固然需要阅历,但其底色则是陈晓红从未停止的刻苦勤奋。

     “如果能用一天的时间做两天的事,就是多活了一辈子。”这是陈晓红挂在嘴边的话,她认为“一勤天下无难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她每天的学习、工作时间都在14小时以上,白天上班就带上几个面包,晚上就煮一碗面条对付;为了获取第一手调研数据,多年奔波于地处偏远的企业,哪怕是转两趟火车再坐七八个小时汽车;生完孩子7天后就开始工作;没有休假概念,大年三十还在开视频会……“不是天资聪颖,而是天道酬勤”,陈晓红如是定义自己成功的秘诀。

     “这些在外人看来的辛苦付出,在她眼里只有乐在其中的满足,她一直在用热爱‘燃烧自己’,照亮前路。”陈晓红助手胡维感慨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意识是陈晓红“燃烧”自己的动力。

     2020年春节期间,陈晓红组织团队开始就抗击新冠疫情展开研究,并在大年初三就向有关部门提交《应用手机大数据,打赢人民防疫战争》等9份建议。近年来,面对企业间信息安全等问题的关键痛点,陈晓红团队构建了面向智慧社会的泛应用数字底座;面对我国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需求,提出要加快拼抢数字经济全球话语权,并提出建议。“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陈晓红始终沿着经世致用的科研道路不断前行。

     燃!为师者,嘉言懿行育桃李

     “同学们,希望你们深怀着爱国的情怀,内心充满正义、无畏和同情,像战士一样出发,走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必须让勤劳奋斗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希望你们靠学习积蓄向上的功力,靠锻炼夯实向下的根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更大的格局,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在年轻的学子眼中,“晓红姐”很燃,“每一句话都踏在了我们的鼓点上,点燃了我们的熊熊斗志!”

     比起金句频出,“晓红姐”的“行动派”更成为师生们学习的榜样。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陈晓红的育人理念。在校园里建成10个书院,让校园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更浓郁;新建健身房、网球场等运动场馆,让师生们强身健体的去处更丰富;还有网红奶茶、咖啡、便利店入驻校园,让师生们生活更幸福。

     “晓红姐就像我们的家长,学校就像我们的家,真是幸福感爆棚!”年轻学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无论多忙,学生的问题陈晓红一定认真解答,出差途中都要利用手机和网络开展研讨,指导学生。在学术例会上,她会要求团队师生看一定数量的最新、最好的文献和经典著作,还会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书单,让大家分享体会感想和思路,并提出质疑进行讨论。

     “又爱又紧张。”陈晓红的一位学生表示,老师非常严格,要求没有进行过实地调研的论文不写,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课题不做,“有时候她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抛出来,要是没有扎实的调研和数据,真心接不住。”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陈晓红培养的学生中有13人成为长江学者、优青、青年拔尖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余人已晋升为教授、博导。

     善!做公益,博施济众显大爱

     在很多大山里的孩子心中,陈晓红阿姨是亲切的,善良的。

     2021年9月16日,第十五届“陈文修邓淑琦奖教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江西永新龙门镇中心小学举行。在这个以陈晓红父母命名的奖学金中,饱含的是陈晓红一家情系桑梓、扶危助困的温暖大爱。

     陈晓红自小就以父亲为榜样。父亲从2006年开始捐款给家乡改造教学楼,设立奖教学金,这个接力棒于2011年交到了陈晓红手中。这一接,便是11年。

陈文修先生过世时,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分钱,而是全部捐给了公益事业,留给家人的是一箱家书。“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好的财富,常怀感恩之心,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既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向。”

     除了父女的爱心接力,“陈晓红院士爱心基金”“陈晓红院士扶贫专项奖励基金”也陆续设立,多年来,陈晓红捐资助学已逾百万元。

     “有不少孩子写信来谢谢晓红阿姨,她特别满足。”胡维说陈晓红的善良是刻在基因里的,“一次,她看到报纸上报道了一个孩子重病急需住院治疗费用,就立刻捐了5000元送到医院,也不留名。”

     2020年2月,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吃紧时,陈晓红通过各种渠道,紧急从国外采购1000余件专业级医用防护物资,分批定向捐赠给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冷漠的自我主义者”,要靠“品行走遍天下”。这是陈晓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她一以贯之的处事原则。

     真善无言,大爱无声,也正是在陈晓红的影响和引导下,“孝爱大使”肖霞、“湖南好人”徐守宝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出来。

     美!享生活,案牍之外撷芬芳

     生活中的陈晓红,是美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

     每年的三八妇女节,陈晓红会给身边的女性老师送口红等小礼物,在她看来,人可以不富有,但必须要有精气神,有学养出来的美。

     工作中,陈晓红常常身着干练气质的西装,其中,不乏粉色等色彩鲜亮的款式。能把青春洋溢的鲜嫩和成熟的优雅稳重完美融合,很大程度归因于陈晓红自信的气质和气场。“我们夸她穿得漂亮,她会非常开心,我们穿了好看的衣服,她也会由衷地赞美。”胡维笑称,在她身边待久了的女性,都会变得美丽起来。

     陈晓红的美,是健康的美。乒乓球、网球都是她的长项,工作之余,来两局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

     陈晓红的美,是浪漫的美。工作再忙,她也会抽出时间享受生活,比如为家人精心准备一桌可口的饭菜,或者去听音乐会,“努力工作和认真生活并不矛盾”。

     不得不说,生活是有些偏爱陈晓红的。一次,一个国外交响乐团在梅溪湖大剧院表演,临近尾声,乐队指挥把坐在前排,陶醉地闭眼跟着节奏打拍子的陈晓红请上台进行互动。只见一身咖色皮风衣的她潇洒登台,无比自信地“指挥”起了乐队。这下把台上台下的人都惊呆了——太专业了!而陈晓红并没学过指挥,只是凭着“我的舞台我做主”的感觉“出手”。指挥可能也不知道,他请的这位美丽的东方女士是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是科研,而不是音乐。

     “只要找准定位,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获得成功。”陈晓红谈到女性科技工作者时说,时间都是有限的,作为女性,事业上成功,更要学会“弹钢琴”,各个方面都要协调处理好,提高效率。

     心里藏着梦想,心底存着善良,脸上洋溢自信,知识丰盈大脑,骨气融进血液,坚强刻进生命,微笑挂在嘴角——这是陈晓红对学生的寄语,也是她自身的写照,或许也可以送给更多希望“带光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