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一生扎根麦田 只为做好“两件事”——追忆庄巧生院士与福州的故事

2022-05-11   福州日报   阅读量:58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庄巧生院士出生在福州,毕生扎根麦田,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自己的一生,庄巧生在传记中这样写道:“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10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写了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农业科技事业留下些许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庄巧生院士(左二)和女儿一起看五都村宣传视频。(福州高新区供图)

    潜心求学麦田攻关70年

    走进福州高新区南屿镇五都村宁观自然村89号,一座土木结构的百年老宅格外显眼。1916年,庄巧生出生在此,4岁时随家人投奔闯荡南洋的父亲。1925年庄巧生初小毕业后,全家回到福州定居。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

    1935年1月,庄巧生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供他读大学,庄巧生的父母先后把在福州与他人合建的房子卖掉。这一卖房供子女读书的“壮举”,至今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1945年7月,庄巧生远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实习,在制粉工业系学习硬质小麦品质鉴定技术。1946年10月,学成归来的他来到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此后,他在麦田里一待就是近70年。

    从白衣飘飘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白发苍苍壮心不已的老者,一生守望在麦田里的庄巧生院士辛勤耕耘,发展壮大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础。

    他先后主持育成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累计推广约4亿亩,为国人吃饱、吃好操劳大半生。

    心系故土为家乡刊物题字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庄巧生的女儿庄文颖成为一名著名的真菌学家。从山西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后,庄文颖于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真菌多样性及子囊菌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推动了我国真菌学科的发展。2009年,62岁的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闽侯三中校内的旗山院士文化广场上,如今排列着7位闽侯籍中科院院士的雕像,庄巧生、庄文颖二位亦在其列。捐资建造广场的,正是五都村庄氏后人、企业家庄华强。

    作为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庄华强这些年和庄巧生院士保持联系。“庄巧生先生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惦记着乡村儿时的玩伴。每次打电话,都会问家乡现在怎么样,变化大不大。”庄华强回忆称,庄巧生院士100岁时,还为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刊物《翠旗文化》题写刊名。

    2021年,庄华强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专程前往北京,拜访庄巧生及其女儿庄文颖两位院士,并把家乡的图片、视频带给老先生看。

    “看到视频里五都村的新貌,庄巧生院士红了眼眶,说‘五都村变化太大了!当年的小山村,如今真的变成富美乡村了。’”庄华强说,得知高新区将以父女俩的故事作为励志教材,建设双院士文化馆时,两位院士非常感动。

    老宅焕新

    双院士文化馆即将开馆

    庄巧生院士的祖宅是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土墙一度损坏,木梁架也朽蚀开裂。为了让老宅尽量保持原貌,庄氏后人和当地政府持续对其进行修缮。2005年,庄华强回乡进行围墙和屋顶修葺。之后,南屿镇对其进行一期土木结构修缮,最大限度保留旧宅原貌。

    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五都村双院士文化底蕴,传承院士精神,目前,高新区正将这座老宅打造为双院士文化馆,作为展示院士风采、宣传院士事迹、传承院士文化、推动院士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双院士文化馆展示内容分为求学之路、励志报国、潜心科研等几个部分,以展示院士风采、传承院士精神。文化馆预计今年7月开馆。”南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双院士文化馆为核心,通过流转开发闲置老宅,打造双院士文化研学基地,激励更多青年志存高远、严谨治学、报效祖国。(记者张笑雪谭湘竹通讯员吴垚熹官倩郑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