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杨乐院士:丘成桐推动中国数学发展“二三事”

2022-04-21   科学网   阅读量:110

 

     2022年4月20日上午,清华大学宣布:丘成桐受聘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出席活动并回顾了丘成桐在推动中国数学事业发展和在数学人才培养、领军学者引进等方面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

 

     1979年是很值得怀念的一年。夏天,我在北京接待丘成桐先生,那也是他第一次回国访问,出面邀请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华罗庚先生。丘成桐先生应邀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作了一系列演讲。那时的数学所还在中关村老楼里,设施十分陈旧和简陋。然而如此环境,丝毫没有影响丘成桐先生演讲的激情。他每次都滔滔不绝地给大家讲授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当时他刚30岁,已经是国际数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许多学校请他演讲,我也曾多次主持过他的演讲,与他交往频繁,相当熟悉。

     70年代——丘成桐先生的数学成就

     丘成桐先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和主要的研究工作。他的导师陈省身先生当时在外休学术年假。他自己非常努力。当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harles Morrey教授开设了偏微分方程课程,最后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丘成桐先生在几何分析领域下了很大功夫。几何分析是综合了偏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的一个新兴领域。陈省身先生休假回来后看到他的成果,认为他已经可以拿博士学位。但综合考虑一些因素,还是建议他下一年再从伯克利毕业。博士毕业后,他依然非常努力。特别是1976年,他成功地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在研究卡拉比猜想的关键阶段,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下定决心“如果做不出来,就要离开数学界”。最后在他的坚持下,在1976年底彻底攻克了这个问题。

     1978年,丘成桐先生受邀在赫尔辛基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演讲,这既是他个人的殊荣,也是国际数学界的一件大事。在丘成桐先生之前,华人数学家中只有陈省身先生两次受邀在大会上作一小时演讲。通常来说,在这个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界盛会上,一个学科分支一般只有一位学者作一小时演讲,机会非常难得。这一年他只有29岁,相当于现在博士生刚毕业的年纪,还是科研工作征途的新兵,这足以证明他已经被国际数学界广泛认可。

     1983年,丘成桐先生获得了菲尔兹奖,在国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那时中国人得到菲尔兹奖不仅对中国的科技界,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我觉得都有相当的鼓舞作用。还记得物理学家周培源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感慨,他认为这次得奖的意义甚至超过诺奖,诺奖每年颁发一次,而菲尔兹奖每四年才评选一次,一次最多四人,相当不易。当时,国内数学界是很振奋的,报纸上也专门刊载文章来介绍丘成桐先生获奖的情况。

     80年代——丘成桐先生为中国数学做的三件事

     我国学术界在改革开放之前,几乎与外界隔绝。数学高等教育,招生生源数量和质量十分有限,数学教学难以为继,高等教育和科研亟待重启。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国际学术交流逐渐打开,开始有一些数学家访问中国,这其中就包括陈省身先生和丘成桐先生。80年代丘成桐先生积极参与陈省身先生召集的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会议、开设暑期学校培养后备力量、选拔并培养中国学生赴美深造,他们师生共同为中国数学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

     1980年,陈省身先生提出在中国举办双微会议(微分几何、微分方程),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学科,也是受丘成桐先生工作的启发。陈省身先生认为,这两个学科间存在更密切的联系,有待整个数学界挖掘。双微会议在推动国内数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2年前后,国内有了正规的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其中很多学生十分认真、努力,成绩优秀,并且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国内研究生的招考和培养虽已同步恢复,但数量很少,水平也不够理想。一方面,本科毕业生想出国学习,但对国外申请研究生入学的渠道不十分清楚。另一方面,国外大学也不大了解我国的具体情况。基于此,陈省身先生启动了“陈省身项目”。这个项目类似于李政道先生的“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由国际上的学者来北京面试挑选学生,并根据他们的领域、兴趣和水平,协助联系相应的国际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这其中丘成桐先生做了很多工作。

     另外一项重要活动是开办“暑期学校”。当时的学术界由于长期停滞与封闭,无法给研究生开设前沿课程。于是,陈省身先生提议在暑假时请一些有名望的国外学者为优秀研究生开设课程。第一届暑期学校是1984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请了四位主讲人:伍鸿熙、肖荫堂、项武义和莫宗坚。丘成桐先生指出一些国内学者也可以担任主讲。于是,钟家庆等也就加入授课行列。这些安排不仅仅为研究生们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丘成桐先生的提议也为国内青年学者建立了极大的信心。

     90年代——从晨兴数学中心谈起

     199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路甬祥约见丘成桐先生,希望他能帮助中科院办一个数学中心,培养祖国的数学研究型人才。丘成桐先生与路甬祥的理念是一致的,希望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作用,建立类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中心。通过丘成桐先生在香港募集资金,1996年,“晨兴数学中心”建成了。虽然当时香港募集的资金不是很多,中国科学院的资金也十分紧张,但还是坚持把中心运行起来。

     最初,晨兴中心的运行模式,其一,邀请国内几个重要领域的学者,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一些优秀学者,集中做半年的研究工作。其二,邀请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工作活跃的学者,来作系统的演讲,分享国际最前沿成果,带动国内优秀的年轻学者,这些国外的教授就包括张寿武先生。国内很多院校的学生都来听课、参与交流,氛围热烈。当时,由于资金限制,没有条件邀请国外学者回国长期任职,也很难建设固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经过多年的积淀,晨兴中心目前形成了一个顶尖的代数算术几何研究团队,青年学者恽之玮、张伟等一批优秀的学者也都在晨兴中心受过较长期的培育,这是晨兴中心做的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

     40多年来,丘成桐先生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中国数学的发展,尤其专注于培养青年人才。在海峡两岸建设了不少数学研究机构,除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外,在大陆先后设立了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东南大学丘成桐数学研究中心,南京应用数学中心等。同时,他发起的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每三年一届,颁发被称为华人菲尔兹奖的“晨兴数学奖”,邀请国际知名数学家担任评委。

     为激励年轻学者学习和研究数学的热情,还有面向杰出博士与硕士的“最佳毕业论文奖”(原新世界数学奖);面向大学数学高年级同学,内容较接近美国名校研究生数学资格考试的“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引导他们开始走上研究之路的“丘成桐中学数学竞赛”。

     他刚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是有顾虑的。通常,竞赛应以机构冠名并由机构支持。我很担心能不能持续下去。但现在看来,一切都做的很好,国际评委参与评选做得很公平,也得到了国家各个单位的支持,对培养年轻人才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丘成桐先生经常举办学术会议和活动,倡导和推动数学研究,培育青年数学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在数学上带来的丰硕成果。只要我们沿着这条康庄大道继续前进,定能成为世界上的数学强国。

     长期的勤奋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丘成桐先生是一位数学天才,但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和他的勤奋、努力息息相关。丘成桐先生的学术成果非常惊人,一些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他那里都能迎刃而解,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自己的领域有很大突破,还给其他数学分支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工作需要长期钻研与十分专注,不断思考、反复揣摩,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最终才有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丘成桐先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勤奋工作,是他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丘成桐先生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精神,并不会因为获奖就对自己放松。他的身体也并非最好的,但他的能量十分巨大。

     年轻时,他常常在北京与美国之间跑,刚开始没有直航,要飞20多小时非常辛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前一天晚上11点多下飞机到宾馆,第二天很早起床正常安排学术活动,一直到深夜才返回休息。这不是一次两次。他不但没有表现出疲劳的状态,反而永远充满能量。他的研究生也常常劝他周末适当休息,但他坚持和他们一起讨论、做学术报告。他重视学术、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这种精神是一贯的。他的学生们也常常受到他的熏陶,一些原来不太用功的学生也变得很努力。

     丘成桐先生凭借一己之力发展中国数学,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他自幼在香港殖民地长大,青年时期到美国求学,在这种成长经历下依然对祖国有这么深的感情,并且做了这么多贡献,是非常难得的。他对文学、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也都有研究并且很有造诣,促使他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他是真的希望中国数学能有好的发展,希望中国青年数学人才大批涌现出来。他做到了,并仍在继续努力。

     丘成桐先生作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数学家,决心未来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清华大学十分难得。这对于清华来说也是很大的收获。清华大学的平均水平与国际一流大学还是有差距的,清华应借助他的力量,把数学学科扩展开来,让丘成桐先生的影响辐射至更多的领域,使清华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早日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杨乐,1939年11月10日出生于江苏南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与丘成桐先生一同创建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并出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杨乐出任首任院长。

     杨乐院士主要从事复分析研究,在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方面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华罗庚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多项重大奖项。

 

参考文献:

[1]郑绍远,徐浩,杨晓奎[M].《我们眼中的丘成桐》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供稿

 

1979年,杨乐(右)与丘成桐(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图片来源: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

杨乐在聘任仪式上讲话(图片来源: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

 

 

杨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丘成桐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杨乐
  • 丘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