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国军中将起义后老家人联名控告要惩处,我军遵守承诺,儿子成院士

2022-04-04   腾讯网

     1949年,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此时,驻守在山西著名的古城大同的守军更是人心惶惶,被任命为第十八兵团副总司令兼大同城防司令于镇河,不断接到上峰命令,积极备战,加紧构筑防御工事,企图顽抗到底。他虽然手头有1.7万人的部队,还占有利地形有坚固的城防易守难攻。然而,随着周边所有的城市已经解放,彻底打消了他最后一丝幻想,感到大势已去。摆在面前的只有二条路:走、留。

     虽然大同成为孤军但一直苦苦坚持着,当时,我军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法最高境界,为了最大限度争取保护大同人民、保护文物,采取的策略是“围而不打,争取和平解放大同”,并广泛开展了“三一”活动,即写一封信、探一次亲、捎一句话。

     三月中旬的一天,大同城门来了一位英俊的学生模样的人,从容地走进大同城,穿过层层全副武装的岗哨,径直地往城防司令于镇河办公室走去。原来,这位正是于镇河将军的大儿子于润沧,当年,他毕业后正值去北平考试。就在这时,形势也已经发展到了历史的关键时期。他的父亲被困在孤城,这时思想倾向进步的他,毅然地带着当时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戎子和的亲笔信,经张家口由王平司令员接见后,进入大同,去做父亲的思想工作。

     于润沧对友人说,当年他见到父亲的时候,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看了信后的父亲感慨地说“形势我很清楚(意即国民党政权即将灭亡),但大同的问题,首要的是解决孟祥祉”。孟祥祉时任大同行署主任,掌管着分散各处的特务、密探,比较顽固,是大同和平解放的主要阻力。果然,后来此人虽然列投诚名单,但后来查实还是有异心。

     一开始与解放军接触的时候,于镇河提出主要有“三怕”:一怕自己曾经与解放军多次作战,积怨很深;三怕驻在城里的特务搞破坏;三怕因他老家母亲去世棺木的事情处理不当,引起地方群众要我偿还血债。

     针对于镇河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军领导人对他作出庄严的承诺,坚决执行既往不咎的政策。并经研究作出五项条款:一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许骚扰群众;二是保证不许破坏城市建筑和各项设备;三是全体受降人员一律就地待命,不许遣散;四是枪械弹药全部清缴,不许毁坏或藏匿;五是文件档案全部封存,等待移交,不许销毁或转移。于镇河表示服从解放军提出的和平解放大同的各项条款,并保证这些条款顺利执行。

     1949年5月1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古城大同城门及市内各主要建筑物上,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城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嘹亮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响彻全城。解放军以4路纵队在军旗的引导下,迈着整齐而庄严的步伐进入城内。城内群众挥舞着旗帜,高喊口号欢迎解放军进城,宣告和平解放。从此,大同这座古城通过和平方式获得新生,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此时,作为大同起义有功人员于镇河,我军正要给他任命新职务时,他起义之前提出的“三怕”之一真的找上门来了。他老家的一些群众联名向人民政府控告他欠下一笔知血债,强烈要求把于镇河押回家乡交群众斗争处理,进行公审镇压。然而,我军遵守承诺,经过向群众进行解释和教育,取得了群众的谅解。为防止意外,并把他紧急转移到外地生活。

     那么,老家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强烈要求惩处于镇河呢?原来,1948年的时候,他的老家山西浑源县西留乡贾庄村率先获得了解放,村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一些恶霸劣绅搜刮来的土地,被分给贫寒百姓。贫困百姓笑逐颜开,那些土豪劣绅自然是心怀不满。恰在这个时候,于镇河的母亲刚刚过世,遗体安置在棺木中,正在家中停放。

     当地一些领导干部考虑到于镇河毕竟是高级将领,对他家予以优待,希望让可以迷途知返,回到人民的怀抱。特别在这乱世之秋,为了保护于镇河母亲的棺木,当地政府把棺木敬移到屋子内,予以看护。这本来是善举,就是为了让老人家安息,避免被居心叵测者打扰。

     没有想到的是,村里的这些恶霸地主,其中有些本来就是狐假虎威,靠着于镇河手里的“枪杆子”,在乡里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他们的不义之财被没收后,对我军土改工作组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勾结起来,连夜跑到大同城,哭哭啼啼找到于镇河,开始造谣,声称他娘的棺椁被人“抢”了。

     于镇河是个孝子,一听母亲棺木被挪了,还不知去向,登时暴跳如雷,便急于要寻找下落,几个恶霸劣绅看于镇河上当了,立即把事先拟好的名单递上去,只有找这些人才知道。

     于镇河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直接带着部队和一支当地的土匪武装杀回了贾庄。不过于镇河还是留下了一些回旋的余地,他让土匪武装替自己杀人。正好土匪头子张璞一心想要被收编,所以于镇河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照着黑名单开始抓人,全部拉到了河边准备枪毙,制造了一起震惊山西的血案。

     就在在于镇河匪军撤离前,副官去往于家老宅,发现于母的棺木好好停放,根本没有毁坏。副官回去汇报后,于镇河才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但是已经无法弥补罪行了。浑源西留乡贾庄村百姓也遭到波及,其中12位思想进步的百姓,也遭到匪军残害。于镇河匪军的劣行,彻底激怒了浑源百姓,民怨沸天。

     后来群众要求要公审于镇河的呼声,还告到徐帅那里,徐帅亲自来劝说乡亲们,说:“于镇河对大同和平解放贡献很大,解放军应该给予其政策上的宽恕,对他进行优待……”

     徐帅是百战名将,又是同乡,得到了乡亲们的爱戴,他的解释后来取得了百姓们的谅解。此后,于镇河等起义将领,去往张家口一带任职。于镇河彻底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积极向浑源百姓认错,把自己家的两处房产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后来,于镇河担任了山西省参事室参事,活到了87岁,1985年因病在太原逝世。

     规劝于镇河起义的大儿子于润沧,生于1930年,那个年代已经官至师长了,于润沧在记事的时候,父亲就了型关会战和忻口会战,忻口战役失利后,为避战乱,于润沧母亲携子女一路南下逃难,从武汉、长沙、重庆,一直到重庆附近的璧山县才安定下来。于润沧在那里读了四年小学。在长沙的时候,于润沧第一次看到日寇飞机轰炸的恐怖,到重庆、璧山后,又多次目睹过无辜群众在日寇狂轰乱炸下的死难惨状,幼小的心灵从此埋下对侵略者仇恨的种子。即使后来搞科学研究的时候,他参加日本人的技术合作谈判,他自称非常的别扭。

     读初中的时候,于润沧思想进步,他曾经发起成立了海啸社,组织社员阅读进步书刊,利用墙报等形式,发表政论文章,呼吁争民主,争自由,成为校内著名的进步学生,被选为学生会副主席。

     建国后,于润沧进入哈工大学习,他看到解放后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尤其缺乏采矿专业人才,于是主动将专业选为矿床开采,一干就是60多年,成为我国著名的矿山工程设计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直到前两年,还在按时上下班,为中国的发展贡献着所有的热情。

     于润沧说起当国军中将的父亲于镇河时,他觉得父亲虽然是高级将领,但家里非常的朴素,依然保留着农民的俭朴本色,因此,他也一起继承着父亲的这种理念,即使后面成为院士,还是如此,所以人家尊称他为“布衣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