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科学+战疫”第二季独家采访李兰娟院士

2022-03-23   杭州网   阅读量:34

 

     春意料峭,疫情也来了一波“倒春寒”,不断反复的疫情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早在疫情突发伊始,浙江省科协就发布了“科学+战疫”进行应急科普。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省科协独家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

     问:这段时间很多人拿到了新冠抗原自测盒开始自测,如何看待居民自测新冠试剂盒,以及在自测过程中要掌握哪些关键点?

     李兰娟:今年3月份疫情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明显增加,极大地增加了早期发现感染者的难度。根据《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增加抗原阳性结果可用于对疑似人群的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做到对新冠病人早发现、早分流管理,是一种较好的补充检测手段。不过同时也应该明确,抗原检测的准确性及敏感性都低于核酸检测,所以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

     在自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定要规范地进行采样、加样、结果判读等操作,特别采样环节,部位要准确,取样深度要够,这些都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一旦抗原自测阳性,不论是否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都应立即向所在社区(村镇)报告,由专人上门或至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

     问:戴口罩是有效预防新冠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天气越来越热,很多市民会嫌戴口罩麻烦,如何让公众知道戴口罩的重要性?

     李兰娟:近日,常州市有一位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因未佩戴口罩,导致病毒在一定范围内快速传播,30多人被感染。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即使在户外行走也可能被传染。

     在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指南(试行第九版)中提到,新冠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坚持规范佩戴口罩,自觉做好个人防护。

     问:本轮香港疫情中死亡病例90%以上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91%的死亡病例未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其中81%尚未接种首剂疫苗),没有接种疫苗者的病死率是已接种疫苗者的18倍,如何看待这个情况?

     另外,部分老年人对接种新冠疫苗仍有一些疑虑,比如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接种后担心产生不良反应等,对此有哪些建议?

     李兰娟: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数据来看,香港疫情病死人数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低疫苗接种率与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有基础性疾病,免疫力比年轻人相对要弱,是新冠病毒的感染高危人群。对于传染性疾病来讲,如果自身有基础性疾病,一旦感染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接种疫苗后,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即便感染,相对来讲症状也不明显甚至无症状。因此,还未接种疫苗的民众应尽快完成全过程接种以及加强免疫针。

     首先,新冠疫苗经过临床验证,是相对安全的,即使伴有老年人常见的“三高”,只要将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控制在良好范围,就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其次,新冠病毒疫苗“副作用”发生率很低,“副作用”也小,主要是注射部位的局部副作用,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等;以及全身性副作用,如疲倦、头痛、肌痛、关节痛、发烧和寒战。这些症状大多在接种后的短时间内出现,两三天后便会逐渐消退,所以不必恐慌。

     问: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3月份以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加,感染人数快速增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面对不断反复的疫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李兰娟:近期国内散发的疫情大多为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该病毒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但毒性低,患者症状并不严重,多为无症状或者轻症,大多其实并不需要过多治疗。在新版诊疗方案中也提到对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诊疗负担和医疗成本,也能防止再传播,有利于遏制社会对于病毒的非理性恐慌。但在隔离管理期间还是应该做好对症治疗,以及日常的病情监测。

     新指南中还对出院标准进行了调整,过去,病例出院后还要到集中隔离点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现在,按照新版诊疗方案,出院后继续做好7天居家健康监测即可,充分显示了我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当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对疫情的预防意识不能放松,仍要采取戴口罩、消毒、洗手、疫苗接种等有效措施,共同构筑生命健康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