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科院3院士为惠州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支招

2021-12-09   澎湃新闻   阅读量:153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创新成为当前科技热点。今后五年,惠州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和打造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如何抢抓“双碳”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12月8日上午,中科院三位院士韩布兴、张锁江、徐春明来到“惠州西湖科学讲坛”,以“聚焦双碳战略目标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分别作报告。近3小时的报告既充满前沿的专业科学内容,又深度结合实际分析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掀起一场科技与产业的头脑风暴,令与会者备受启发。 

韩布兴于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物理化学家,就职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化学热力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在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绿色溶剂体系化学热力学、绿色溶剂在化学反应和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


 

  ■韩布兴院士:

 

  建立高水平工业园区是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途径

 

  石化产业是惠州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为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惠州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石化新能源产业集群,如何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大程度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能源的同时,做长做精做强石化产业链,是我市推动石化产业迈向“世界级”的现实挑战。在《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韩布兴院士介绍了绿色化学与技术,深入全面分析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及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启迪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思路。

 

  “绿色化学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在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矛盾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韩布兴院士称,化学化工是制造业的基础,目前我国高端化工材料仍有不少仍依赖于进口,化学化工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而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通过创新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是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和助剂,通过原子经济性反应以及高效绿色的生产过程,生产绿色产品,因此可以说,绿色化学是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化学。

 

  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400亿吨,碳的自然循环严重失衡。韩布兴院士介绍了“绿色碳科学”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和优化碳资源加工、能源利用、碳固定、碳循环整个过程中碳化学键的演变和相关工业过程,绿色碳科学能使化石资源利用引起的碳失衡最小化。他进一步介绍称,二氧化碳是丰富、无毒无害的碳资源,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二氧化碳可转化为重要化学品、材料和燃料,因此,如何从利用碳资源角度来实现碳中和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韩布兴院士详细介绍了碳资源利用中,化石资源高效转化利用、二氧化碳直接的循环利用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前景以及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及团队在二氧化碳和木质素等的转化和利用方面做出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绿色化学发展迅速,但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创新是发展绿色化学的关键。

 

  就备受政府、企业关注的如何发展绿色产业,他提出了3个要素,一是发展绿色技术,二是建设高水平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是在园区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园区内让一个产品成为另一个产品的原料,把原料的综合科学管理利用耦合起来实现‘吃干榨净’效果。”他认为,这需要产学研政各领域环节紧密合作,从园区规划开始就深入考虑发展哪个产业链。三是要逐步实现智能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张锁江于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化学工程专家,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等。他长期从事离子液体绿色能源与过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


 

  ■张锁江院士:

 

  碳中和倒逼能源及产业技术革命

 

  “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是惠州支柱产业,而低碳零碳的变革性技术主要在三大领域,与惠州支柱产业息息相关。”张锁江院士一席话,一下子拉近了主题报告《碳中和变革性技术的创新与思考》与惠州产业发展的关系。

 

  围绕我国工业碳排放重点行业,张锁江院士运用翔实的数据分析我国各行业工艺排放、直接用能排放及电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情况,提出各行业减排的策略和变革性技术减排的潜力,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发展的能源需求及碳排放总量。

 

  张锁江院士指出,工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约39%,是碳减排的“重中之重”。碳中和将深度融合多个行业,倒逼能源及产业技术革命,未来亟需发展低碳/零碳能源系统、碳捕集利用及增汇、循环利用及智能化发展等工业过程减碳的支撑技术,进一步促进能源产业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跨行业融合。

 

  “低碳零碳变革性技术涉及石化、新能源和煤电三大领域。”张锁江院士介绍,原油直接催化裂解生产烯烃、芳烃,碳收率可提高60%~80%,每年减少碳排放4.1亿吨。未来,石化工业将从重炼油向重材料转变,发展电子化学品及高端材料是大趋势,如电子封装材料、化学机械抛光、光刻胶、湿电子信息化学品等。“例如,光刻胶是芯片生产重要原材料,贸易摩擦、出口管制给我们敲响警钟,我国必须实现自主。”

 

  “碳中和倒逼能源及产业技术变革。”张锁江院士指出,未来低碳零碳能源系统主要包括低成本高性能规模储能、大规模制氢储氢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而储能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关键技术。

 

  低碳零碳能源新体系给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带来哪些思考?张锁江院士指出,要大力发展风、光、水、核、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而资源多元化利用是创新的巨大挑战,大亚湾石化区与新材料产业园引进的科技与项目,显示出惠州石化能源产业向低碳变革发展,中科院过程所将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RE-CCUS等方面加强与惠州科技创新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徐春明于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石油化工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研究团队建立重油“超临界精细分离+高分辨质谱表征”新方法,开发“重油梯级分离”新工艺,发明“双阴离子”型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变革性技术,打破国外公司清洁汽油生产的技术垄断。


 

  ■徐春明院士:

 

   实现“双碳”目标重要前提是经济发展

 

  “从我国能源结构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化趋势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的首个判断就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经济发展。”在《双碳背景下能源技术发展思考》报告中,徐春明院士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生态和经济背景切入,对我国能源结构组成及二氧化碳排放现实数据展开详细分析。

 

  他认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总需求量一定是上升的,因此,加强能耗双控工作必须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作,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节能减排是企业的第一选择,也就是要通过新设备、新材料、科学管理等多种手段,在使用更少能源的情况下,在经济上取得同样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

 

  “但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调整能源结构,这就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徐春明院士着重介绍了CCU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氢能和绿电、绿氢重构传统化工等三种能源技术发展的有关信息,认为这将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能源技术发展的方向。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还在于对二氧化碳的处理利用。”徐春明院士表示,CCU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作为一种减碳固碳技术值得重点关注,是我国实现大幅度温室减排、达到温控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是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石油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技术,“部署和实施CCUS可以为GDP的增长及就业提供有效支撑。”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递减,二氧化碳的离岸封存等处理方法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个方向,他判断,二氧化碳的离岸封存对我国东部排放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渤海湾和南部近海在这当中具有早期机会,并认为经过研发和示范,我国的CCUS技术可以渐进支持CCUS规模化部署。

 

  今年7月5日,中国石化宣布开启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建设,由齐鲁石化捕集二氧化碳运送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封存,可实现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一体化应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CCUS将贡献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市场应用前景广阔。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制定政策鼓励CCUS发展。

 

  对于氢能,徐春明院士介绍,我国正在推动传统能源向低碳清洁能源转型,并对氢能产业开展布局,“探索描绘氢能产业化宏图已经起笔。”他介绍,低碳甚至零碳制氢是全球的发展方向,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占比约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而以燃料电池为主的氢能应用是非常庞大的产业链条,机会很大,机遇很多,但面临的挑战也很大,要实现包括储氢、用氢等技术的创新突破。

 

  “两院”院士讲科技 惠州刮起科学风

 

  夏佳文、邬贺铨、欧阳晓平、王兆凯、李亚栋……2019年以来,一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相继受邀来惠州开讲,在惠州引发了一波波科学热潮。

 

  建设“2+1”现代产业体系,不仅为惠州带来了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和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也让新材料、生命健康、工业互联网等成为惠州市民熟悉的名词。

 

  此前,惠州不少基层干部、工作人员,甚至高校师生,对新兴产业的科学内容、专业知识等普遍欠缺,对县区产业招商、园区建设、人才输送等造成一定程度影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于静曾参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研究与编制,与多位惠州市直部门、县区干部和院校师生接触。她说:“我可以理解他们对产业发展的迫切心情,但惠州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起步较晚,要积累更多的经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高科学素养,提升产业认知。”

 

  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惠州不仅需要招引、培育大量的专业人才,更需要这座城市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2019年6月起,市委、市政府举办“惠州西湖科学讲坛”,邀请国内科学界大咖到惠州,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科学”,市民可以通过网络报名预约。惠州西湖科学讲坛目的就在推动科普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在惠州全社会涵养崇尚科学精神、锤炼科学思维的文化土壤。

 

  创新引领未来,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惠州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惠州西湖科学讲坛是政府引导行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让科技成为城市吸引力之一,惠州不断丰富广阔的创新空间和科学环境。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惠州在不断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促进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有机联合,着力营造科学高效、开放有序、公平诚信、健康成熟的创新市场环境,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着力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全民参与的创新文化环境。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冯丽均 通讯员钟茂青 张娜

 

  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张锁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春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韩布兴
  • 张锁江
  • 徐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