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李德仁院士 | 在信息化社会,名词规范更重要

2021-08-22   中国测绘学会   阅读量:34

李德仁

江苏镇江丹徒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院士,他们治学严谨、博识敏思,为名词审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德仁院士即是其中一位,他是当年中国很年轻的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 年)],也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科技名词随技术进步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测绘工具从最早的一把皮尺、一支圆规和一个三脚架,发展到定位测绘仪,又发展到如今的遥感测绘车。“在这个过程中,测绘学出现了很多新词,其中有很多是跟其他学科有交叉的。”谈到测绘学名词的审定难点,李院士说:“比如说 robustness 这个词,计算机名词公布为稳健性,测绘行业译成抗差性,有人还译为鲁棒性、强壮法。对于同一个名词,不同行业间对应着完全不同的译法,这样难免会影响到行业之间的交流。我比较支持稳健性,应用面较广,字面意思也容易理解。”关于测绘学名词中的新词,李院士又谈道:“20 世 纪 80 年 代 美 国 小 说 中 出 现 了 一 个 词,cyberspace,用来指称网络上虚拟的空间,有人翻译成网络空间、虚拟空间,还有人译成数码空间,我曾经半音半意译为赛伯空间,但也不是很理想,有待进一步讨论。随着网络的发展,此类词后来又出现不少,比如 cybercity 等。

    李院士表示,科技名词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再紧他也要支持。“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很关心名词工作。过去撰写专著时,书中涉及的名词都要单列出来,放在书后。中国测绘的创始人夏坚白、王之卓等老先生从民国时期到上世纪 50 年代出版的著作后面都附有名词对照表,当时没有名词对照表的学术专著甚至是不能出版的。现在很多作者和出版社都不重视这方面,其实在信息化社会里,名词规范更为重要,如果不统一会影响到行业间甚至两岸之间的交流。

    由于用字习惯、翻译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海峡两岸的科技名词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李院士为促进海峡两岸测绘学名词的对照与统一工作奔波不停。“台湾地区很多词的叫法与大陆不同,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 geomatics 的中译名,我当时建议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台湾则译成‘舆地信息学’(舆是指古时丈量的工具),后来大陆定名为‘测绘学’。有些需要对照统一的名词在科技与生活中的使用率很高, 比如 software 和information,大陆叫软件和信息,台湾叫软体和资讯。在两岸测绘学名词对照工作过程中,台湾学者对大陆学者还是很尊敬的,有些台湾学者以前还是大陆专家的学生,通过大陆学者与台湾地区学者的互访,不仅促进了两岸的学术交流,还促进了岛内各派系学者间的交流。”

    建立名词的本体特征数据库

    李院士平日的科研工作非常繁忙,还能亲力亲为地参与名词定名,笔者很是感佩。对此李院士谦逊地说:“绘学的交叉词、新词越来越多,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幸运的是,中国测绘学会以及国家负责测绘学方面的领导都很重视名词工作,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做测绘学名词的时候,我们对每一个名词都加了定义。最近在做测绘学的新词工作中,对新词也都作了定义,希望能加进去,这对读者是很有帮助的。”

    谈到名词的定义问题,李院士把话题延伸到名词的本体(ontology)问题:“我曾经和美国的著名地理学家 David Mark 探讨过这个问题。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种语言对同样的名词的本体描述并不完全一致。全世界都知道溪、河、江、湖、海,但是不同国家或民族对这些最基本的词也会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比如说,我们不仅要明确‘湖’对应英文中的‘lake’,还应知道它们所指称的对象是否一致。也就是说,要明确‘湖’在汉语中的定义与‘lake'在英语中的定义是否一致,定义划分的标准和范围是否一致。再比如,‘江’与‘河’在英文中都对应一个词———‘river’,但在汉语中这两个词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 江’一般是指大河。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名词的审定与规范工作,建立名词库,还要建立名词的本体特征数据库。这样才能把名词工作做得更完整,更深入。这时,李院士的手机响起,询问他何时动身去机场,他在电话中把出发时间延迟了半小时。 

    奥运、民生与名词

    测绘学最初的终极目标是画地形图,如今则是以为各行业服务为宗旨,把客户需要的信息加工、提取出来。李院士从测绘角度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和“按照需求测量”的观点。他认为,“空间信息个人共享”,即要求将时空信息(4W 导航需求)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个人,服务到每件事(4A 导航服务);“按照个人需求测量冶,即要求时空信息服务要以个人需求为引导,为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务。 

    在 2008奥运会来临之际,李院士第一个为奥运提供了基于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并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笔者很好奇测绘是如何具体为奥运服务的,李院士答道:“首先,为奥运会收集地理空间信息,建立奥运地理信息系统,以管理好所有奥运场馆,实现科学调度;其次,为奥运场馆建设的进度做施工测量和进度监控,比如说,某个奥运场馆究竟是盖起三层还是五层,我们的遥感测量车从旁边开过去就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第三,为奥运会提供交通服务,在奥运期间交通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从某个地点出发到场馆去,究竟哪条路线比较通畅。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路线具体到点,比如说从这里出发到鸟巢的8号门,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提供直观的基于实景影像的导引。”

    笔者还了解到,上述内容牵涉到李院士正在主持的“影像城市系列”工程的一部分,其中,“影像城市武汉”已经完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工程正在进行中。“我们在武汉选择了 30 万个兴趣点,即 point of interest(POI),这就是在科技与民生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这 30 万个兴趣点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也都是老百姓最感兴趣的。比如说,武汉吃早点最有名的地方是户部巷,在‘影像城市武汉’的网站中搜索‘户部巷’,不仅能查出具体的地址、路线,同时还可以看到户部巷的实景影像。把实景影像与地图联系起来,给游客一个直观的认识,哪怕是一个从未到过武汉的外地人,通过查找以后,一旦走到附近,也可以马上认出来。可进行搜索的这些词,比如刚说的‘户部巷’,并不是指科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名词,但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名词与民生结合后的产物。在这种结合过程中,新词将层出不穷,因此也要关注这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年轻人的宣传工作

    李院士有着多年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对于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很熟悉,同时也是规范名词的使用者。李院士说:“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非常重要,这些年来一直在为名词规范工作而孜孜不倦地努力,也公布出版了很多学科的名词书,对于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来说帮助很大。”

    对于今后的名词工作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李院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今社会在飞速发展,名词的增加与变化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名词工作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加强科技名词规范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宣传。二是有了规范的名词以后,就不要再随意创造新词,这样不仅有利于科技工作,也有助于维护名词的规范性。开展宣传的手段有很多,不仅要依靠以前的工具书、杂志这些传统媒介,还要更多地通过网络等现代宣传手段。现在很多外国人都在学习中文,我们中国人自己更要加强学习。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李院士的手机再次响起,接他去机场的车已经到了楼下。笔者再次感谢李院士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欣然接受采访。目送着李院士的车渐行渐远,笔者仍沉浸在他的敬业、风趣与谦逊所形成的“气场”中。关于李院士如何取得今天的这般成就,这次采访中并没有提及。但是,能够拥有这种品格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都是会努力到达峰顶的。(本文改自于期刊《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10(3): 26-28.作者为叶艳玲。)

    来源:术语中国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   阳

    审核:彭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