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的报告

2021-05-29   中国工程院   阅读量:36

李晓红

2021年5月29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

    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我们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2021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疫情阻隔了我们去年的相聚,在抗疫取得重大胜利后,我们在此共商院士队伍建设大计,显得格外珍贵。首先,我谨代表院主席团对各位院士表示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

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的报告.jpg

    下面,我代表主席团向大会报告工作,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二是关于两年来的主要工作;三是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思考;四是关于做好本次院士增选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5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作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更好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战略引领,推动关键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

    昨天晚上,我们召开了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们深入交流了学习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在全体大会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此,我对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提三点要求。

    一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总揽全局,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作用提出殷切希望。讲话立足我国科技工作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回答了事关科技事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我们开创建设科技强国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二是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是有效解决事关国家全局的现实迫切需求和长远战略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主动担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大使命。

    三是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两院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指出,两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好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在新时代建设高水平院士队伍、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希望各位院士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转化为投身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个面向”,勇担建设科技强国重任。

    二、两年来工作的回顾

    工程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动工程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牢政治机关意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巡视整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治机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坚决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放在首要位置,高度重视、狠抓落实,闻令而动、雷厉风行,高水平高效率圆满完成中央批示的各项任务。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倚重的高端智库,主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切的紧急重大事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两年多来共立项476个咨询研究项目,完成中央交办任务51项,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院士建议》91份。“航空发动机”“粮食安全”“京张智能高速铁路”等高质量研究报告产生重要影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纳。

    第二,疫情前线展现使命担当,科技抗疫铸就光辉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院党组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疫情专项工作组,组织院士尽锐出战,累计400余人次围绕疫情防控、科学救治、复工复产等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和提出疫情防控建议,凝练形成51期建议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其中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开设方舱医院等多项高质量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承担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职责,推动“三药三方”应用;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环境风险防控”国家应急攻关项目,开展环境应急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

    院士们在患难时期以仁心大爱忘我奉献,即刻奔赴抗疫的第一线。钟南山、张伯礼、陈薇、王辰、李兰娟、黄璐琦、乔杰、董家鸿、程京、曲久辉等院士们围绕疫情研判、疫苗研发、中医药应用、病患救治、病毒溯源等自觉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各领域院士通过药物研发、大数据分析、防护技术和医用设备研发等多种科技手段,为武汉医院建设、应急预警、医废处理、农产品销售、复工复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绘就了一幅众星云集、各显神通的抗疫英雄谱。他们是全国人民无比信赖的精神支柱,是科技抗疫的钢铁长城。

    经此一战,科技力量护佑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身处疫情阴霾中的人们提供了抗疫利器;经此一战,中国工程院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响亮名片闪耀神州;经此一战,院士们的崇高精神传颂中华大地,院士们的风采走进千家万户,广大院士功勋卓著,战果辉煌。

    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伯礼、陈薇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李兰娟、黄璐琦、乔杰等多位院士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工程院应对疫情专项工作组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刘鹤副总理对我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工程院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十分出色,向大家表示由衷感谢!望以革命的人道主义为宗旨,坚持科学精神和忘我奉献,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院党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院士群体跨行业、跨领域、多学科的智力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运用科技力量推动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会泽和澜沧两个深度贫困县从扶贫前贫困发生率40%以上到如期实现脱贫摘帽,逐步探索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构建协同推进机制”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多年来,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腹地山区到边陲高原,遍布大江南北,跨越祖国东西,覆盖机械、信息、化工、能源、土木、环境、农业、医药、工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120余位院士自觉深入扶贫一线,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市(县)广泛开展科技扶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农民院士”朱有勇长期扎根澜沧扶贫一线,把来自拉祜族的土豆带进了人民大会堂;“木耳院士”李玉深入白山黑水,带动“小木耳,大产业”;“柑橘院士”邓秀新带领江西赣州等地农民谱写21世纪的新《橘颂》;“油菜院士”傅廷栋把油菜花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脱贫花”“致富花”;唐华俊在乌蒙山上示范推广十多万亩燕麦新品种;陈剑平心系留守儿童,打造农业综合体新模式;方智远让“冷凉蔬菜”在阴山脚下“热”起来。

    院士们不畏艰难困苦,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甘做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找准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书写了科技支撑脱贫攻坚的新篇章,涌现出一大批扶贫典型,生动诠释了科技报国、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第四,科技合作落实落地,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进优化院地合作协调机制和组织结构,规范和促进地方战略研究院健康有序发展。两年多来新成立浙江、云南、上海、吉林、山东、江西等地方研究院,积极筹建雄安研究院,形成了覆盖长三角、粤港澳、东部沿海、成渝、中南等重要省市和片区的布局,为地方集聚创新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以地方战略研究院为依托,组织院士专家围绕福建生态文明省建设、江西吉安电子产业、成渝双城经济圈、广深高速磁浮、海口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等地方重大任务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聚焦高速列车轮对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集中科技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打造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平台。组织“荆楚院士行”“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两院院士四川行”“民营企业院士行”等活动,深入企业与科研一线研讨调研,推动加快院士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近年来的院地合作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院科技合作的平台前景广阔,地方对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服务地方和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五,积极拓展智库职能,扎实推进第三方评估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工程院评估工作,国务院专门赋予我院评估职能,以工程院的评估结果作为有关工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按中央要求,对国家实验室和重大工程专项、对最具挑战性的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等开展独立第三方评估,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形成和不断提升第三方评估能力,制定了《第三方评估工作管理办法》,组建了专门化的评估队伍,初步建立了规范的评估流程和标准,奠定了以数据为支撑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基础。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政策法规、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项目实施等,积极组织院士开展科技评估,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意见,扩大咨询研究影响。先后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周年评价”等项目评估工作。

    第六,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院士队伍,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院士工作的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院士队伍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大局。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改进院士增选制度,落实优化院士队伍结构各项举措。加强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院士增选特别通道建设,优化相关评审程序;在院士增选中明确优先支持专业学科以及具体落实措施,避免马太效应;开展西部边远地区院士增选专题调研,制定倾斜支持政策。

    强化院士队伍科学道德建设,修订《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为规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严格执行《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要求,对院士行为提出全方位规范,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全面规范院士兼职和受聘院士工作站。

    第七,扩大智库学术影响,打造世界高水平科技期刊

    做好学术活动顶层设计,两年多来,举办以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等为代表的学术活动198场,重点打造“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长城工程科技会议”等品牌。不断提升《Engineering》系列期刊学术质量,在院士们的共同努力下,多措并举,推动旗舰刊《Engineering》的SCI影响因子达到6.50,在全球工程综合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6本分刊在全球各自领域期刊中排名进入前50%。

    第八,积极参与国际工程科技治理,深化拓展国际合作

    深入拓展与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重点国家工程科技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持续推进中外联合咨询研究项目。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云外事”,继续主动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强化我国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权,在能源、可持续发展、工程教育等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坚决反对污名化和疫情政治化,分享抗疫中国经验。主导中美英三国工程院签署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声明》,并联合主办应对疫情系列线上研讨会,在呼吁加强疫苗研发国际协作的同时,提倡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深化创新合作。

    各位院士,同志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体院士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经过院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发展,在此,我代表院党组对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对照党中央的要求,我们在院士队伍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狠抓落实,进一步推动我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在完善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昨天在大会上指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根本遵循。院党组对如何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怎么改革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希望广大院士站在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真知灼见,我们将广泛听取广大院士的意见建议,汇聚集体智慧,不断完善院士制度。

    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院士制度的本质特征

    我国的院士制度是国家设立的重要人才制度。我国院士制度的初衷是要凝聚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是要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我国院士制度的目的是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领军人才队伍,是要打造引领国家创新方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院士制度的核心在于坚持党对院士队伍的领导。要坚持党的政治引领,希望各位院士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铸牢思想政治根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院士肩负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历史使命,这是我国院士制度区别于西方的鲜明特征。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就是要立足我国院士制度,发挥好排头兵的表率与导向作用,让科技报国的传统薪火相传,让学术荣誉的丰碑屹立不倒,让笃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弦歌不辍。

    第二,深刻把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紧迫性,敢于直面危机应对挑战

    多年来,工程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和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院士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学科、区域结构不均衡,院士增选政策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院士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院士称号承载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院士应邀参加各种与本学术领域无关的活动,不合理站台、撑门面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有的院士在两个单位或多个单位受聘取酬,饱受社会诟病的“跑院士”现象屡禁不止。极个别院士的不端行为,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在院士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是历史性的,有些是机制性的,有些是因为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思想上的,是观念上的。要勇于承认我们是人不是神。要敢于直面问题,正视不足,加强自警自励,增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紧迫感和迫在眉睫的危机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发挥好我国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导向性作用,建设好服务国家和人民需要的院士队伍。

    第三,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几点举措

    一是进一步发挥院士队伍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创新活力。长期以来,广大院士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积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为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国家面临重大和危急问题的时刻,我们要挺身而出破解难题,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要求,努力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一方面主动向中央请缨承担重大任务,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科技主管部门衔接和协调,进一步争取有利于院士发挥创新作用的条件,激发院士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希望各位院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实现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把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作为对他最好的纪念,学习他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发挥院士群体作为关键少数的突出引领作用,推动科技界形成矢志报国、潜心科研的良好创新生态。

    二是杜绝非学术因素影响,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面的保障机制,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建立保障科研人员科研精力和时间的机制。院士们也要加强自律、加强对团队的管理,更加专注于科研,更加聚焦本专业领域,要自觉抵制应邀参加与自己学术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站台等活动。

    三是避免院士头衔滥用,加强院士队伍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我们要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院士兼职,尽力解除附加在院士身份上的利益捆绑,推动协调有关部门不要把学术无关的各项职能、利益、资源与院士头衔挂钩。不要当“全能院士”,坚决拒绝无实质性意义的挂名或头衔,不接受所谓“双聘院士”等类似称谓,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要配得上院士证上的庄严国徽。我们要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对违反学术道德、违规违纪的现象零容忍,实施停止一定期限内提名权和评审权等处理措施。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清除影响院士队伍建设的消极因素。

    四是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提升院士队伍质量。聚焦保持院士队伍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适度扩大院士队伍规模,院士增选必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必须要不断优化院士队伍学科、年龄和区域结构,必须要适应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科技强国的需求。充分发挥院士增选导向作用,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在院士评选中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接受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拓宽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强化提名责任,向长期扎根一线潜心做学问的专家倾斜。希望大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院士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要求,胸怀大局、着眼长远,为国举才、为国育才,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推动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四、扎实做好本次院士增选评审工作

    院士增选是院士队伍建设的关键,关乎工程院的生存和发展。今年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后的第一次增选,是建党100周年关键历史节点背景下的一次增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全局高度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秉持严而又严的学术标准,牢记院士增选庄严使命,选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让科技界心悦诚服的优秀科技领军人物。在这里,我代表主席团强调三点要求。

    一是从政治上把关,坚定为党为国举贤荐能的立场。院士增选是院士队伍建设的关键,社会关注度高,希望各位院士在增选过程中,全面把握“四个面向”的深刻内涵和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发展的战略意义,在评审中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德才兼备,更加关注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优秀人才,更加关注长期工作在工程科技一线、优先支持学科、西部边远地区的候选人,更加关注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青年才俊。

    二是从学术上把关,坚定以学术水平和重大贡献论英雄的立场。希望各位院士在评审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破四唯”和“立新标”的要求,加强对候选人学术成果的甄别,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选出学术水平确实高、确实有重大技术发明和成果、确实对国家作出重大实际创新贡献的优秀专家。对担任单位主要领导职务的候选人,从多维度对其科研成果进行甄别和判断,特别是要把个人作用和集体作用区别开来,把个人成果和单位成果区分开来。

    三是从纪律上把关,坚定驰而不息正风肃纪的立场。铁的纪律是确保院士增选公平公正的保障。希望全体院士和机关工作人员始终绷紧纪律这根弦,严格执行《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高度警惕出现的新型“跑院士”手段,落实回避制度,杜绝拉票助选,千万不要为了自己单位的候选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去拉关系说好话。对于在增选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候选人,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对不端行为不姑息、零容忍,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充分发挥我国院士制度作用、建设一支生生不息的高水平高质量院士队伍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希望大家秉持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锻造的伟大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经得起历史检验、无愧于人民期待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和院士增选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