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5 01:33:58 来源: 广东科技报
举报
2021年,
“海水稻”产量创纪录,
中国疫苗走向世界,
天问一号探测器传回高清火星影像图,
“中国天眼”对外开放,
……
2021年,
我国在科技上的成就更上一层楼,
这离不开科学家们的长期耕耘。
杨柳泛青,
莺飞草长,
又是一年清明时。
今年以来,
已有9位院士逝去。
这些“国之脊梁”将一生献于科研,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
王绶琯(1923.1.15-2021.1.28),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王绶琯院士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观测设备,取得了多项巡天观测科学成果;为突破天文学发展瓶颈,他提出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今天已成为国际上巡天观测的主要手段;他与科学同仁共同提议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已建设成为我国光学天文主要创新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
沈忠厚(1928.2.13-2021.2.5),石油钻井和水射流技术专家。
沈忠厚院士主要从事与水射流相关的钻井工艺研究及钻井工具开发等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并完成了第一代加长喷嘴钻头、第二代自振空化射流钻头、第三代水力脉冲空化射流钻头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钻井工程中以井底岩石面获最大水功率为目标函数的水力设计新方法和新理论;在国内外首创自振空化旋转射流处理油水井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石油生产过程中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中国的石油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镕时
程镕时(1927.10.18-2021.2.7),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
程镕时院士早年从事高分子表征和溶液粘度的研究,提出一系列应用广泛的公式和团簇理论。对凝胶色谱的研究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并提出凝胶色谱扩展效应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及绝对定量化原则,以及一种研究分子水平上吸附作用和分子间配合作用的有效而直接的定量方法,拓展了凝胶色谱的应用范围。近年在高分子溶液凝聚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毓麟
周毓麟(1923.2.12-2021.3.2),数学家、应用数学。
周毓麟院士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中早期数学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他是我国早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获得了系统的杰出成果;基于科学计算实践,他建立了离散泛函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又元
周又元(1938.7.30-2021.3.12),天体物理学家。
周又元院士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团组。2018年9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第120730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又元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
彭士禄(1925.11.18—2021.03.22),核动力专家。
彭士禄院士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并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在80年代初,提出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要素,为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
沈善炯(1917.04.13—2021.03.26),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
沈善炯院士早年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在金霉素和链霉素生物合成上取得重要理论突破,对我国的抗生素生产作出重要贡献。在对于大肠杆菌和链霉菌的生化研究中,获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和生产上都有重要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
谢毓元(1924.04.19—2021.03.27),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
谢毓元院士解决了我国普鲁卡因等急需药物的合成工艺问题;作为主要发明人和其他研究团队一起成功研发重金属解毒药物二巯基丁二酸;完成莲心碱等天然产物的结构确定及全合成;发现喹胺酸等一批高效促排药物;实现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国产化;完成新的高效植物生长激素“表-油菜素内酯”的合成工艺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优秀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
李京文(1932.10.30—2021.03.31),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
李京文院士长期从事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率先对科技进步测度方法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问题;主持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较早运用数学模型对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主编了中国近10多年来历年的“经济蓝皮书”。
“行人折柳寄相思,
又见春风换故枝。”
大师远去,
光芒永存!
感恩先人,
笃定前行。
来源 | 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科学网、中物院曙光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技经所、中国科学家
海报 | 赵熙
编辑 | 陈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