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杜祥琬院士:全国电力总体供应充足,风光发电潜力很大

2020-12-24   新京报   阅读量:27

    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 黄哲程)“当前全国总体电力供应充足,风光发电还有很大潜力,但要解决风能、太阳能供电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推动储能技术进步。”12月24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委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解读了中国最新的气候治理目标。

    12月24日,杜祥琬受聘为光大环境技术顾问,并就气候治理问题接受采访。摄影/新京报

    焦点1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如何因地制宜实现能源转型?

    “立足于本省份优势,有选择地向非化石能源过渡”

    在12月12日举行的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提出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目标。今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杜祥琬介绍,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能源转型问题。曾经人类发现了煤油气,带来了一次能源革命,劳动生产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人类从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经过几百年发展,在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气候问题,需要进一步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所以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是必要的,当前需要思考如何在逐步、稳步地清洁化利用煤油气的同时,逐渐向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利用过渡。

    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处在一个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多元发展、逐步转型的阶段,未来前景是多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这在经济、技术、资源上都没有问题,但需要付出努力。

    杜祥琬认为,当前国内各个地区确有差异,因此要有因地制宜的能源转型发展路径。但总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此前中国宣布的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前提下,各个地区转型速度可以有先后,具体的做法也可能有差异,比如考虑到实际情况,东部地区可以率先达峰,西部地区可以稍微晚一些。

    各省份虽然资源禀赋不同,但可以立足于本省份优势,有选择地向非化石能源过渡,这个过渡需要时间和努力。

    以河南兰考县为例,河南兰考是能源转型试点地区,兰考当地的太阳能、风能都不算很强,三年前试点刚开始时,兰考主要依靠外来电、煤电发电,经过三年努力,现在兰考当地的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成为主力,预计到明年可以全部满足当地用电需求。

    “这一步让我觉得就很有意义,说明中国的中东部地区虽然不像西北那样能源丰富,但在它们身边也有丰富的可利用的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焦点2

    近期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采取限电措施,未来如何保证电力供应安全?

    “当前全国总体电力供应充足,风光发电还有很大潜力”

    近期,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采取限电措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12月份以来,湖南、江西用电需求增速非常高,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其中,湖南12月上旬,发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9.8%。

    杜祥琬说,全国总体电力供应是充足的,近期个别省份没有调配好电力,导致未能及时供电。此外,部分地区急于把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再拉上来,复苏产业,提高GDP,这一思路存在问题。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在中国已经饱和,甚至超饱和,不能再依靠这些产业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应向新兴产业、服务业转型。

    与此同时,要做好电力供应保障。他认为,中国电力并不缺乏,而且太阳能、风能也在发展,有些地方身边的可再生能源还没有利用起来,这些都是发展的潜力,也可以用于进一步解决电力稳定供应问题。

    焦点3

    风光发电发展还面临怎样的难关?

    “要解决风能、太阳能供电间歇性、波动性问题”

    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宣布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杜祥琬认为,从资源量上来看是可以实现的,“12亿千瓦只占到我国资源量的大约十分之一”。当然,完成装机量并非目的,更要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电力。

    技术上而言,风光发电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风能、太阳能供电间歇性、波动性问题。风和光时有时无,但电力供应需要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包括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化学电池储能,以及太阳能风能制氢储能等,如此把不稳定的风能和太阳能变成稳定的可供能源。“原理上可行,实践上还要努力,‘十四五’我们要努力证明这条路可以走得通。”

    现阶段国内煤电还是发电的主力,将来会逐步减少,但它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就是支持可再生能源“上马”。比如风光发电需要灵活性电源调节、间隙性调峰时,煤电就可以起到这一作用。在储能发展还未非常成熟时,可以让化石能源协同助力,同时发展储能技术。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黄哲程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