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郝吉明院士:京津冀调整能源结构还需更加强调能耗总量控制

2020-12-15   澎湃新闻   阅读量:14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指导委员会主席郝吉明院士在CCAPP年度会议上指出,“大气十条”顺利完成,“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也将收官,下一步需构建新一代大气污染防治体系,从科学上精准感知、智能响应和靶向治理,从行动上要推动三个协同,即空气质量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污染治理的协同,以及常规污染物与非常规污染物治理的协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认可与称赞。

    郝吉明表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根同源,实际上,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是极度协同的。有研究表明,2035年“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对空气质量达标的要求会大幅推动低碳能源政策实施,而其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削减量,远高于《巴黎协定》框架下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

    郝吉明指出,通过不同控制情景分析,只有同时采取严格的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再加上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末端控制,才可能使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不过,郝吉明也提示说,按照2015年国家自主贡献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这一能源情景,再加上最严的末端减排力度,预计到2035年,京津冀地区仍有不少城市难以达到空气质量目标要求,因此,这些城市要在强调能源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能源消耗总量的控制,只有如此空气质量改善才会比较明显。

    “也就是说仅靠国家自主贡献的情景,很难实现PM2.5浓度的全面达标的要求,加严的低碳能源结构,可以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郝吉明说。

    在交通领域,过去20年,中国经历了快速的机动化进程,目前汽车保有量已与美国相当,郝吉明说,中国不断推动“车-油-路”一体化的污染控制进程,通过实行严格的排放标准,遏制了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上升的趋势,成为控制氮氧化物上升最关键的因素。

    “通过研究结论可以看出,相对无控情景,在实施最严格的新车排放标准的情景下,2015年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削减约60%,挥发性有机物(VOC)、颗粒物等其他污染物削减超过80%。”郝吉明表示,在机动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严新车排放标准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达峰并下降的最关键措施。

    郝吉明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17-2019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占据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一项最新的研究首次定量评估了未来中近期(到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效益,研究发现改善空气质量应成为低碳交通发展重要的推动因素,大城市应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推广策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