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听何镜堂院士分享建筑人生……新时代先进人物在华工宣讲奋斗故事

2019-11-25   搜狐   阅读量:61

他八十高龄,依旧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献上了众多让世人惊叹的建筑作品;他是南粤工匠,央企楷模,用二十余载的潜心研发,使飞机的“远程诊断”“悬空诊脉”技术成为事实。

11月24日下午,“奋斗的我,美丽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宣讲报告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召开。

本次活动由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联合开展,旨在用先进人物的有情感温度、有思想高度的故事形式激励大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在实现自我征途的旅程中砥砺前行。

何镜堂院士

八十高龄仍奋斗不息,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建筑人生

实习生 何瑞珩 摄

通讯员 臧江江 供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第一线,虽八十高龄仍奋斗不止,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以200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捐出200万元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推动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用于扶持青年学生和教师。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现场,何镜堂院士分享了关于自己建筑人生的三个阶段:读书求学、勤奋创业、再上征途。

中学时期的何镜堂非常喜欢数理化,梦想成为一个工程师,但又舍不得放弃绘画。“于是老师让我去做建筑,因为建筑师是半个工程师,半个艺术家。”何镜堂回忆,从此他便和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生时代的手绘建筑图纸、16万字外文书籍的手抄本,生动地诠释了“勤勉”二字。1986到1999年,是何镜堂的创业之路。他毅然决定白手起家,回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奋斗。在这13年里,他完成了别人需要几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1986年当研究生导师,1992年升教授,1994年被评为全国设计大师,1999年成为院士。“我是华工自己培养的第一个院士,我没有留过学。” 他自豪地说。

而在何镜堂61岁之际,他重新起步,带领七十余个团队着手研究大学的建设,浙江大学、广州大学城、澳门大学……何镜堂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勉励同学们要练好做人做事的基本功,用奋斗与爱国走出青年一代最美的人生道路。

除此之外,何镜堂院士还以一幅幅的建筑实景图、概念图,讲述了一系列出自他手、享誉中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故事,揭开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深圳科学馆等建筑饱含人文情怀的一面。

其中,他特别提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筑设计理念。“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路程就像一篇文章,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尾,这篇文章传达的是战争——屠杀——反思——和平的精神意义,最终,我们都要走向和平。”何镜堂的建筑创作强调意义和形式、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他认为,对于一个建筑,必须要有其精神意义所在,而能够流传下来的建筑作品中,可贵的必然是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南方航空高级工程师刘宇辉

肩负航天人使命,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实习生 何瑞珩 摄

央企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方航空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校外辅导员刘宇辉以力破西方技术封锁、自主研发“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的艰难历程生动诠释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刘宇辉现任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机务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南航刘宇辉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技术专家。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所研发的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于2002年通过了民航局专家技术鉴定,并获民航科技进步二等奖。系统已过5个大版本的升级,实时监控飞行参数超过10万个,9种主力机型,24套发动机性能数据结构,应用到南航MCC/EMC/AOC航线与车间等多个重要职能部门,每年累计案例超过1万个。工作室现阶段的研发方向为飞机大数据应用与飞机健康诊断综合技术平台,依托国内最大机队,涵盖业内所有最具代表性的复杂飞行条件,全方位捕捉痛点。

“技术博弈正在发生也还将延续,中国核心科技不能由人掐着脖子,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责任感和社会感,必须坚持自主研发,拼出一条血路。”他这样鼓励现场的学子们,要勇敢地走好永无止境的创新“长征路”,坚守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接好历史交给我们的接力棒,弘扬爱国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努力奋斗。

通讯员 臧江江 供图

师生感言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交通学的学生曾炜航表示,在聆听两位师长的故事后深有感触,正如何镜堂院士谈到的“要从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建筑学”这一观点,对于工学专业,科学、准确、严谨是其一,但人文历史、家国情怀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能感受到何镜堂院士在言语中展露出的对自身专业的热爱和激情,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例如不仅仅停留在学术指导,也应当培养学生的素质,对实验室,对自己专业的感情。”一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谈到。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实习生 何瑞珩 通讯员 赵春旭

编辑:任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