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华工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2019-09-27   信息时报   阅读量:28

信息时报讯(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华轩)日前,“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278名个人以及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记者了解到,广东有8人也获得此荣誉称号,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

从小爱上绘画,并和建筑结缘

上世纪30年代,何镜堂出生于东莞。因家中父母很忙,少年时代的他,和哥哥何成基形影不离。受哥哥影响,他从小就喜欢上了画画,时常背着干粮和画板,和哥哥郊外写生。

中学时期的何镜堂,非常喜欢数理化,梦想成为一位工程师,但又舍不得放弃绘画。那时,正是新中国开始建设的时期。老师说:“那你去当建筑师吧,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科学家”。从此,何镜堂便和建筑结缘。

1956年,何镜堂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他,在1961年成为华工建筑学研究生,师从岭南建筑一代宗师夏世昌,攻读民用建筑专业。热爱生活的何镜堂,深受导师夏世昌强调因地制宜的建筑环境观、经济适用的建筑功能观、创新节能的建筑技术观的影响。他期望将自己的热爱,用自己的技能,建造成让人喜欢和安居乐业的房子。

何镜堂27岁时硕士毕业,成为华工建筑学第一批和唯一一个念完拿到毕业证书的人。1973年,何镜堂来到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主要设计厂房。1983年,受成立不久的华工建筑设计院之邀,45岁的何镜堂,带着全家从北京回到母校。

“我要走一条将设计、研究创作跟教学相结合的‘三结合’的道路。”何镜堂说道。回到华工的第三天,何镜堂一家的行李都还没从北京寄到学校,就得到了参加深圳科学馆招标竞赛的机会;20天后,在熬了最后一个通宵后,夫妇俩将模型做出来,并立刻带着资料到深圳竞标。“他们速度很快,上午评标,黄昏时就通知我中标了!”何镜堂笑道:“这样我的人生打响了第一炮。”

主持设计200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

深知自己起步晚的何镜堂,回到学校就给自己定下了“三到位”——每一个作品必须是精品;必须能成为优秀的设计,能得奖;每个作品都要有学术论文。

就这样,何镜堂用了很短的时间,将自己“丢失的时间”赶了回来。1999年,61岁的何镜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86年当研究生导师,92年升教授,94年被评为全国设计大师,99年成为院士,速度很快了。”何镜堂回忆道,当时他也是华工自己培养的第一个院士。

当选院士后,全国迎来大学的大发展。何镜堂马上带着团队开始研究大学的建设,从浙江大学,到广州大学城,再到澳门大学……何镜堂带着团队开始参与全国大学建设的竞标并中标。

2004年开始,何镜堂带领团队开始主攻文化建筑,代表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获得了建筑设计界国家最高奖项。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更是让何镜堂和团队名声大噪。“我一直都在研究,要走一个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之路。”何镜堂说道。

这些年来,他主持设计了200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

“我的一生离不开国家的培养”

除了作品,何镜堂最得意的成果,就是身边的这一批批得力的团队(人才)。多年来坚持的“三结合”道路,让这支享誉国内外的创新型建筑设计团队,保持着创作的激情与活力。

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培养,何镜堂的团队目前有4个设计大师、1个院士、9个博士生导师、50多个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中,有20多人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

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2011年,在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镜堂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捐赠1100多万元,奖励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设计上硕果累累,人才培养上也桃李满天下……如今,已81岁的何镜堂又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说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特别自豪。这些年,我紧跟时代,我的作品见证了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学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国和时代对奋斗者的馈赠,我的一生离不开国家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