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88岁院士为医学毕业生送上“最后一课”

2019-06-13   东方网   阅读量:9

  原标题:感恩三位“母亲”,给予生命以灿烂

88岁的邱蔚六院士为医学毕业生送上“最后一课”。(九院供图)

  在你的生活中面对过几个人的死亡?在你的医学生涯中见证过几个人的死亡?在你的生命中有过死亡的危机吗?在你的意识中有过对死亡的思考吗?一连串问题扣人心扉,也成为毕业季里医学生们难忘的“最后一课”。

  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医院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毕业礼——《携死而生——当离去不可避免》学思践悟读书会。来自三甲医院的院士医生、终身教授与未来的医生们畅谈生命与生死。

  “在医学生毕业之际,举办这样一场有关生死观的读书会很有意义。我们手里的这本书聚焦的是死亡,却能帮助医生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思考死亡,让医患沟通更有温度。”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沈国芳作为“大学长”率先发言,他对这群医生新人送去勉励:要做一名医术高明、常怀仁爱之心的医生,对生命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携死而生——当离去不可避免》采用两位作者电子邮件往来的形式展开,详述了他们照顾亲人或患者的经历。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李芳谈及选题由来时说,这本书主题严肃,但形式轻松,希望引导大众把握正确的生死观,在接受死亡必然性的同时又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而此次在医院里举行读书会别有意义。

  由这个主题发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教授邱蔚六与医学生分享了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生与死是一个哲学命题,对生死的理解不仅东西方存在差异,也会因为科技水平、人文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当了一辈子医生,这位88岁的院士医生称,在和平年代,对医生来说,为患者谋幸福就是生的意义所在。

  围绕“生”这个话题,他还向即将离开医学院的后学们强调:每个人都要永怀感恩之心,感谢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三位母亲——生身母亲、母校、祖国母亲,“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自己,接受教育,回报社会,给予自己生命以灿烂,既是生的意义,也是死的价值!”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周曾同以“向死而生——谈谈死亡观”为主题发言。“我的生命里已有很多人离我而去,我能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我也慢慢明白,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告别,也不断地迎接新生。”

  作为医者,他日常面对着更多生死故事。有一个“四刀病人”,已接受四次手术,找到他时十分焦虑,生怕再来第五刀。结果经他检查发现,这次破溃是食物残渣造成的,警报解除了,但他提醒患者必须注意清洁,不然癌症很容易复发。患者如释重负,笑容重回脸上。“周医生,你的这句话真的很有用。”这是周曾同听到很多患者对他说的一句话。他说,医学的理性告诉他,不是所有病人都能获救,大家都要面对死亡,但医生的一些话真的有治疗作用,能让人在绝望中重获希望。所以,他也希望在毕业季把这些感悟分享给准医生们,要始终记得用同理心尽力帮助和关怀病人。

  两小时的深情讲述,让医学生们无比感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7级硕士生王旭辉说:“正如邱院士和周教授所言,死亡是不可回避的,而在有限的生命里,每个人都要常怀感恩,向善而行,拓展生命的广度;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除了练就过硬的临床技能,还要懂得帮助患者正视死亡,尽力做到从容而有尊严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