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沙庆林院士:我只是中国公路上的一块铺路石[图]

2011-04-15   上海交通搜索   阅读量:86

沙庆林院士,道路工程专家。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共参与了近20条约2000公里的国内高速公路设计、设计咨询和施工指导,并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研究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问题,其成果获2009年中国公路科技一等奖。沙庆林院士(右)与校长张杰院士漫漫求学路,上下求索而为1930年,沙庆林院士出生于江苏宜兴太湖边上的周铁镇。1949年,从苏州中学毕业的沙院士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带着雀跃的心情与建设新中国的壮志,沙院士背着行李,从苏州中学沿太湖边的砂石土路步行几十公里回家,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交大新生,刚入校时,大家都去选学当时热门的铁路工程、结构工程专业,极少有人对公路专业感兴趣,然而从小在江南小镇长大的沙庆林却怀揣着富国强路和要跑遍祖国大好山河的憧憬,成为当时他们班六十多人中选择公路专业的四人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也是他们班将道路建设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唯一一人。1953年,刚毕业工作的沙庆林报考了第一批留苏研究生,并于1954年秋来到了莫斯科公路学院,仅用了两年三个月的时间就取得副博士学位。谈及这段莫斯科求学的经历,沙院士深有感触地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学成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毕业时什么都没带,就带回了两大箱书籍”。跨越国界,“到最需要的地方去”1968年,应国家的需要,沙院士承担了援外修路的重任,这一干就是11年。他回顾了六七十年代出访巴基斯坦、尼泊尔等亚非六国援助公路建设的经历,面对种种危险与困难——人手不足、地形复杂、施工困难等,他总能以国家任务为先,沉着应对危险与困难,解决多项道路设计问题并成功完成援建施工。务实创新,耄耋之年求突破沙院士在国际上通用的刚性路面与柔性路面之外,提出创新的半刚性路面,由半刚性基层(水泥、石灰、无机结合料)铺设两层路基,上方覆盖三层沥青,形成刚柔并济,具有高疲劳强度的长寿命路面。此技术已在秦皇岛实行了五公里道路建设试点,取得良好效果。他目前研究的长寿命路面,预计40年内不会产生结构性破坏,能承受一亿次的车辆反复碾压。谈到自己的成就,沙院士总是说:“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由千千万万的象我一样的人努力得来的”、“我只是中国公路上的一块铺路石”。但是,他不仅仅是一块铺路石,更是我国公路发展的一块坚实的奠基石。情系母校学院情,亲身经历勉青年对母校,沙院士怀有深厚的感情。漫步在徐汇校区,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如纪录片般一段一段的浮现出来,他讲述了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刨地种番薯,与同学比赛爬杆等等,字字句句都浸透着对母校的热爱。沙庆林院士生活简朴,他参加校庆的这身中山装还是40多年前出国援外时订做的,但他仍然在船建学院的思源捐赠台为母校捐上了5000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希望他们不畏艰难,专心学习,成就大事业。此外,他还把凝聚了一生心血的著作《沙庆林院士论文选集》的捐给母校,以励吾辈求真创新。沙院士总结自身的经历,向船建学子们提出了对当代年轻人的期望: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科研,注重项目执行中的亲身实践,学会思考与反思,同时具有勇攀高峰的精神与勇气。他还表示,将支持母校交通运输学科的建设和发展。am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