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我国无缝钢管产业怎样走出“剩地”?

2011-10-24   央视网搜索   阅读量:38

从2006年每吨利润上千元到2011年卖一吨只赚53元,甚至亏损,我国无缝钢管的身价如溃坝般一泻千里。“过剩”成为业内共识――  “5年前,鞍钢无缝钢管每吨的利润是2033元,而2010年每卖一吨钢管却要赔1423.9元,”在10月21日召开的第七届无缝钢管生产技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国茂列出的数据让人吃惊,“天津钢管每吨的利润也仅有53.1元。”虽然钢铁行业的利润大跌已人尽皆知,但“跌至利润最低”行列却是意料之外。  “生产发展快、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利润急剧下降”成为每个发言者必谈的话题,尽管中国无缝钢管生产量占世界总量一半有余,利润却从高到低、到微薄。甚至到亏损。  大而不强怎么办?全行业都在探索解决之道。  “钢铁企业应该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突出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表示,“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行业门槛缓解产能过剩。”  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刘玠的响应:“我们近期收购了汽车零件企业,准备向下游方向发展。”  但并非所有的尝试都能有预期的收获。“2010年衡阳从德国购买了全套轧管机组建成投产”,结果这套全进口设备水土不服,“存在技术问题,现在还不能生产高端钢管”。殷国茂有些心焦,“只进硬件、不进软件,设备搭好了也玩不转”。  “过去几十年,我们引进别人的核心技术多,却削弱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北京科大中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明深有同感。  “全世界最低档的轴承套几乎全部产自中国钢管。”殷国茂举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能耗大、污染严重,早就应该淘汰。我建议那些无特色、无品牌、市场不稳定的中小企业应该尽快下决心停产、转产,另找出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无缝钢管生产工艺虽然花样多,但是一生产高端产品就遇到瓶颈,说到底还是技术问题。” 殷国茂继续谈道,“产能过剩、市场动荡,可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在亏本,有特点、有技术的企业还是在赚钱。”  对此,包钢集团总经理李春龙颇有自信:“过剩是好事,促进优胜劣汰,促进资源能源合理配置,主要看企业怎么应对。”他介绍,包钢发挥含有稀土和铌的特色,增加钢材的耐腐蚀性、延展性等特性,已按品种要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  在生产过剩的大背景下,无缝钢管作为资源型产业钢铁产业的一小部分,应摒弃拼资源的老路,寻求用技术“槛”掉行业“鸡肋”。“从技术工艺、设备设计制造、组织集结科研力量等层面努力,一定能转大为强。”殷国茂最后总结说。(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