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劣油致霾,国字号油企该担起责任

2013-02-08   央视网搜索   阅读量:29

2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应对污染。同时明确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在2013年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会议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要首先如期完成改造任务。加快汽车发动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2月7日《新京报》)  当大城市在“十面霾伏”中不断遭遇PM2.5爆表的尴尬之后,反思成品油质量对灰霾的“贡献率”自然就成了热门话题。于是,国内质量标准偏低的成品油成了众矢之的。这样的反思当然不是没有道理: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到2012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而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杭州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的影响程度达33%、上海车船尾气对PM2.5的影响程度为25%、北京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的影响程度超过22%——这样的比率,超过了看似“黑烟滚滚”的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粉尘,譬如按照北京的数据,若单纯计算市区污染物,则这一比例还要上升至31.3%,接近于总污染量的1/3,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构成因素。  劣油致霾。那么,油品质量也是个无法逾越的国情问题?或者,就像能通取不能通退的火车票一样,存在着技术难题?还是事实胜于雄辩。一方面,有资料显示,目前中石化旗下炼厂近2/3已有能力生产高质量汽油,但实际产量仅占不足2成。中石油和中海油则明显落后于中石化,目前其国IV和国V标准成品油产能仅有23%。另一方面,数量较国产石油更多的进口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但品质多为中下等级。在石油可采储量中,含硫量超过1.5%的高硫原油已占比70%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专家李大东在去年年底更是直言,“无论从资源还是效益角度,炼制劣质原油都是必然选择”。道理很简单,一切都是钱的问题。因为根据估算,“三桶油”范围内炼厂仅升级到国IV标准,所需成本大概就在500亿至600亿元人民币。成本如此高企,油价又是敏感的价格命题,企业作何选择不难理解。  中国国内油品升级是必须的,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谁当为油品的治霾责任埋单呢?根据国务院会议的要求,“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并完善对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政策”。这里显然有两个层次:一是政府红包补偿,二是消费者买单。但是,眼下的问题还有两个:一是国字号油企的治霾责任呢?补偿成本和优质优价很好理解,亟待解释清楚的是“污染者付费”原则。开车的,当然是“污染者”,但是,成品油出厂,如果企业没能尽到起码的净化责任,那么,它算不算“污染者”?二是“优质优价”这个原则最容易被偷换概念,油品涨价是最常见的,谁说得清楚油品升级的成本究竟会不会通过莫名其妙的涨价而全部扣在消费者头上?富得流油的油企、谈社会责任最热情的油企,在油品升级成本中,总该拿出点国企的情怀出来吧。  当然,跟油价谈感情,比较容易伤心。但既然“要求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应对污染,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还是把规则整理清楚吧。不然,纵使灰霾少了,消费者的心情可能也未必晴朗得起来。  文/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