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意匠清华七十年——关肇邺的校园营建哲思

2018-12-02   光明网   阅读量:27

    【设计手札】

    1948年春,赴美讲学归来的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梁思成教授,应邀于燕京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演讲。其时,台下的一名燕京大学理学院一年级的学生聚精会神地一边听着,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做着笔记。那一次演讲让他深为梁思成的渊博学识和学者风度所折服,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4月的清华大学校庆日,这名学生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探访,那里展出的梁思成与营造学社进行古建筑调查时留下的文物、建筑类书籍、图纸和绘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他决心放弃燕京大学一年的学历,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多年后,由这名学生设计的清华大学主楼、图书馆(三、四期)、理科楼、西阶梯教室、医学院等十余项清华大学重要建筑拔地而起,当年那个看似莽撞的决定让他与清华校园结下了70年的不解之缘,他便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

清华大学图书馆四期下沉广场透视(设计草图)关肇邺

    历经百年鼎革方有今日恢宏人文气象的清华大学校园,早已跻身全球最美校园之列,这是数代清华人殚精竭虑、孜孜营建的心血积累。在对清华校园作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时间跨度之长、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堪称厥功至伟。近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意匠清华七十年——关肇邺院士校园营建哲思”展览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萃集了关肇邺院士70年来参与清华校园营建工作的重要成果,现场展出的建筑模型、设计图纸、实景照片与视频资料,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观众解读了关肇邺的建筑艺术成就与设计理念,以及那些经典建筑背后的故事。

    “此次展览采取长卷铺陈的形式,将关先生70年的成就分为6个部分予以呈现,这样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意在展现他的重要建筑思想——得体。”该展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说。关肇邺提出的“尊重历史和环境,追求和谐及得体,反对豪华与新奇”的建筑设计理念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的共识。70年来,出自他笔下的清华建筑,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魂魄,严谨沉稳而不失巧思灵动,谦逊平和而愈增清华庄严。

清华大学西区鸟瞰图(设计草图)关肇邺

    “负笈奇缘”“初沐风华”“文脉薪传”“西区定鼎”“淬冶精湛”“壮心犹烈”……沿着展墙上的长卷段落一路前行,那些与清华建筑有关的岁月印迹历历在目。设计原稿配合建筑模型,让观众不仅能从建筑外部鸟瞰设计布局,更能从其内部结构了解设计的巧思。

    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大学的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一所大学的精神高度、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在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建筑中,清华大学图书馆有着无可争议的标杆地位。1916年,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操刀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设计。1930年,清华校友、留美归来的建筑师杨延宝受托进行了图书馆二期扩建工程的设计,西洋建筑风格的沿用使得新老建筑浑然一体,对称环抱的连接方式在当时更是被称作“神来之笔”。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大厅

    到了1982年冬,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启动,而这个重担便落到了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关肇邺的肩上。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解决大量难以化解的矛盾。第一重是“新”与“旧”的矛盾。1980年初,“求新求变”已成为普遍共识,在这样的观念氛围下,关肇邺将视野放在了更为宽广的历史参照系中,他力排众议,坚持采用红砖砌筑的“旧”建筑形式,从而为清华园坚守住了一份充满历史感和厚重感的人文记忆。第二重是“主”与“次”的矛盾。新建的图书馆三期建筑,面积四倍于一、二期建筑之和,按常理来说应该当仁不让占据“主角”的位置。但关肇邺本着谦逊的态度,甘愿让自己的作品成为“最佳配角”。他通过精心推敲总体布局,将体量最大的新建筑主体尽可能退后,并特意安排了与一、二期建筑“肩膀”等高的一段翼楼作为空间收束,消解了高大的新楼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压迫感和突兀感,从而成功维护了大礼堂在清华核心区建筑群中的主体地位。第三重是“群”与“己”的矛盾。图书馆三期作为与前两期相隔半个多世纪的新建筑,如何在整体和谐的前提下突出自身特色,成了一个难题。为此,关肇邺借鉴了“后现代建筑”手法,在建筑入口处的大面积玻璃外侧设计了独立非承重砖拱,并在二层设置了符号化的白色拱形窗楣,既呼应了老馆的连续拱窗,又保留了自身的识别性,最终使整体建筑如多音协奏,和而不同。第四重是“文”与“质”的矛盾。当时的西方现代图书馆设计流行“强功能、弱形式、高效率”的模式,但关肇邺认为,大学图书馆除了阅览、储藏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应兼顾向师生传达大学精神的文化使命。因此,他在图书馆三期主入口处设计了一个四层通高大厅,让进馆的师生产生一种万千书册奔涌而来的开阔之感。

    面对重重考验,关肇邺本着对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理念的坚守和对清华校园的赤诚热爱,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图书馆三期的设计。2000年前后,清华大学图书馆四期的扩建工程也在他的指导下成形。由此,建设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关肇邺笔下庄严肃穆的中央主楼、具有现代气息的理学院楼、雄伟壮观的新天文台等众多建筑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织成整体群落,珠联璧合,新旧辉映,突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

    “70年对于历史而言或许就是一瞬,对于一个人而言则是全部,而70年这个一瞬足以影响一个空间的历史。”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所说,时光的磨洗没有使关肇邺的建筑设计黯然失色,相反,他对清华园空间文化的“结构性创造”与“基因级贡献”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清晰、明亮。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关肇邺的校园营建哲思,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清华人的思维格局,也为中国建筑界留下了足堪导航的思想指南。

    作者:易雨潇(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后)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