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在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高度...

2018-08-15     阅读量:33

“这一项工程历尽了千辛万苦,历尽了常人所无法忍受的,或者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矛盾,建成了‘沙漠都江堰’,我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这是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曹福亮院士在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对何延忠所创造的“沙漠都江堰”的评价。

2018年8月10日,作为中国防治荒漠化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在青海格尔木召开。参会的院士和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中国沙漠及沙漠化领域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刘恕、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张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长张煜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卢奇等400多人。

“这个癌症要治!”

“沙漠化是地球的癌症。”是何延忠在平日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据了解,敦煌市阳关镇的年降水量不超过40毫米,但是在这个被称为“旱极”一方面因为沙漠的推进饱受干旱和炎热的困扰,另一方面又因为祁连山雪水的融化和暴雨天气陷入被洪水侵蚀的窘境。

面对重重困难,何延忠意识到要干好企业,就得先治好环境。

以害治害的工程

今年是56岁的何延忠治理祁连山洪水和库姆塔格沙漠前进的第17个年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17年里他渐渐摸索出治理沙害和水害的一套路子,建成了“沙漠都江堰”工程。

“简单来说,以水害治沙害,以沙害治水害,就是我们‘沙漠都江堰’的基本理念。”何延忠在大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在洪水必经之路西土沟的上游挖运分洪河道,修筑堤坝,在洪水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将洪水化整为零,减少洪灾带来的伤害;同时通过挖凿蓄水湖对洪水进行调蓄,通过大量种植沙生植物形成生态湿地涵养水源;再利用沙漠进行渗透净化,将洪水过滤成干净可利用的水资源就是何延忠口中的“以害治害”闭环模式。同时,洪水带来的黏土附着在沙漠表面还能够防治沙漠的推进。

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从前是怕洪水来,现在是怕洪水不来。”何延忠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沙漠都江堰”的成功将困扰阳关多年的洪水变废为宝,变害为利,通过下渗过程将洪水导入地下含水层,形成了沙漠中的“地下水库”。在“沙漠都江堰”里,能看到野生芦苇形成的大片绿洲,这正是生态改善的表现。

“过去西土沟的水流量是0.35立方米/秒,如今是过去的两倍之多。”何延忠表示,这正是沙漠都江堰的功劳。同时在当地,因为水资源的丰富已经形成了饲养虹鳟鱼、种植无核白葡萄等基于特色农业的洪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河西走廊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对其的保护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生态治理收效显著的“沙漠都江堰”在洪水资源化、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为河西走廊提供了成熟的样板。

曹福亮说:“我想在座的各位去看看应该感到很振奋,我觉得我们的相关部门应该去总结,应该把沙漠都江堰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领域行业里的科技进步、成果转化,为我们行业增光的一个示范工程。”(史珮瑾)

(责编:王彤、邵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