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周福霖院士:让地震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2018-07-10     阅读量:41

周福霖院士:让地震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2018-07-09 21:2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雄安7月9日消息(记者陈江南 李宜)7月5日,“雄安城市建设和地震安全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举行。我国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被誉为中国抗震的权威,现代“张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后,周福霖院士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专访,针对现在我国的抗震防灾工作及技术战略的选择,畅谈了自己的见解。

  周福霖院士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让地震只是一个自然现象

  周福霖院士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防震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容许地震时房屋“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容许结构损坏,但这些还不够。地震后建筑结构损坏难以修复,非结构构建及内部贵重装修难以修复,最终变成“站立着的废墟”。内部设备发生损坏、丧失功能,甚至导致城市瘫痪,这些都是当前抗震体系存在的问题。周福霖院士说:“要改变现状,让中国成为地震中最安全的国家,就要有两个重要措施,一个是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另一个就是采用新技术。”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而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当前一些地区已经提升设防标准,对学校、医院、重要指挥中心等提高设防烈度,周福霖院士对此给予了极大肯定,这一措施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安全,让人们在地震时不用担心自己的房屋倒塌,最多只是“晃一晃”。他说:“老百姓要宜居,首先就是要保证地震安全,今后,我们要让地震的发生,只是一个自然现象。”

  让建筑成为安全岛

  除了提高标准,周福霖院士表示,对于新的抗震防震需求,当前还应当采取隔震、减震等新的技术,不但要让房子不倒不坏,还能让屋内的物品得到保护。特别是医院、实验室、大数据中心等有精密仪器的地方,要保障他们内部的物品不损坏,不发生次生灾害。周福霖院士目前研究的隔震技术,正是对传统抗震技术的一个颠覆。当前,我国建筑传统抗震体系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等方法“硬”抗震。但传统结构抗震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在面对大地震时,建筑结构不够安全;面对设防地震时,结构会损坏,导致人们的财产损失;在地震时,还会发生建筑(如医院、指挥中心等)功能丧失,导致城市瘫痪的情况。周福霖院士认为,终止我国城市地震灾难、创新的技术选择,应当是从抗震转变为隔震、减震与控制,这也是他的研究方向。

  周福霖院士向央广网记者介绍,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和地面间添加一层柔软层,通过延长自振周期,避开震动共振区,从而隔离地震。周福霖院士说:“隔震技术不过三十到四十年的历史,但是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好。它能够保证地震发生时,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安全岛,是一个避难所,地震来了,人们在建筑里面不必跑出来,连抗震棚都不需要了。”

  宁可备有不震 不可震而无备

  要让中国成为地震中最安全的国家,周福霖院士认为,还应该从人们的思想上进行转变,提高人们的抗震意识。好久不发生地震,并不意味着安全,这背后隐藏着危险。“我曾问日本朋友什么时候地震会发生,他告诉我等你把地震忘记的时候,地震就来了。”周福霖院士感叹道,“要让老百姓解除麻痹思想,侥幸思想。宁可备有不震,不可震而无备、或者备而不足,不负责任要追责,这是对老百姓犯罪。无论是对老百姓还是政府,都要宣传。”

编辑: 吴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