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 奋斗到最后一刻

本文转载自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林俊德,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驻疆某部队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参与了我国所有的核试验,一辈子隐姓埋名,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明追思,我们的记者近日采访了林俊德的儿子林海晨,他为我们讲述了十年前父亲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后,放弃化疗和手术,继续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故事。

    唐都医院护士 赵俊青:所有的人都在跟院士说,您现在不适合坐起来。但林俊德院士就说了一句,躺在床上就是病人,坐起来就是正常人,哪怕是只有几个小时,我也要在最后的时间,他就是一定要坐着工作。

    林俊德儿子 林海晨:他什么都不让进来,你就让我安安心心工作,也不要来看望我,不要那些,他争分夺秒抢时间。他那个时候感觉就是说,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你们就不要来占用我这个宝贵的一点时间,让我把这些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林俊德放不下的事业始于新疆马兰。1963年,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25岁的他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他带领着和自己同样年轻的科技人员一起,扎根大漠,从零开始,开展了艰苦的技术攻关。

    林俊德:自己设计钟表机构,加工第一批出来以后不好使,我是一个牙齿一个牙齿锉,调整公差,连夜那么做,这个实践过程很有趣,结果还是把它做成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林俊德负责研制的压力自记仪准确测量到了核爆炸冲击波的参数,为我国首次核试验留下重要数据。之后,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系列测量系统,在我国历次的核试验中得以成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