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盘活“冬闲田”收获“致富果”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大》2022年8期

文/通讯员陈鑫 龙本刊记者李倩文

    他把科研成果带到边远山区,和农民的需求结合起来,盘活“冬闲田”收获“致富果”;

    他把院士团队带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生产上的问题,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观念更新双丰收;

    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认真履职尽责,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交出了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朱有勇代表在澜沧县指导村民种植冬季马铃薯 。(代表供图)

“这个地方不该穷”

    每年三、四月份,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篱枝坝村民最忙碌的时节,一颗颗在地下蕴藏已久的冬季马铃阱,承载着农户的期待,破土而出。这个昔日贫困的小村庄,因为朱有勇的到来,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从2Ol5年起,朱有勇带领院士专家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县,换上了迷彩服、扛起了锄头,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

    “这个地方不该穷。”这里的自然资源让朱有勇发出感慨。“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朱有勇找到了发展冬季马铃驸这个突破口。他常常是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村民种冬季马铃薯,冬季马铃阱因为错峰上市,成为我国每年最先上市的鲜薯,根本不愁销路。2018年冬天,在朱有勇的指导下,很多村民种上了冬季马铃桩。

     这一年,澜沧县冬季马铃薯推广种植3200多亩。2021年,朱有勇和团队继续在澜沧县竹塘、酒井、糯扎渡、谦六、上允、木噶等乡镇示范推广上万亩冬季马铃羽,农民收入在每亩3000—8000元之间,助推澜沧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要让“中药材回到大自然、回到深山老林去”

    扶贫不能一只脚走路,朱有勇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澜沧县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适合种植林下三七等中药材。“要让中药材回到大自然、回到深山老林去,才能提供品质。“朱有勇说,在松林间种植三七,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病虫害增多。于是,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最终他们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三七,既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也可以解决不打农药三七感染病虫害的问题。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的成活率从10%大幅提升到70%以上。在前年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示范推广5000多亩基础上,去年在澜沧县东回回窀、富邦、南岭、雪林、糯扎渡等地区推广种植林下有机三七2000多亩,在竹塘老炭山推广种植林下有机黄精200多亩,农民通过林地出租和林下土地整理、种植和管理,每亩收入达到4000多元,户均每年收入2万多元,助推了成果推广应用地区的贫困户脱贫。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澜沧县创办了全国首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砬学会。从林下三七、冬季马铃曹,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 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多个技能班,培养了2000多名乡土人才。去年开设了冬季马铃署、林下三七、竹产业、茶产业、畜牧养殖、冬季蔬菜、冬季水果等培训班10个,招收600人。2020年11月澜沧拉枯族自治县正式实现“脱贫摘帽"。朱有勇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履职答卷。“我已经在澜沧县7年了,我还将继续待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为止。下一步,我将让科技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效应。“朱有勇说。

    从“田间地头”到“大会堂”,从“农民院士”到“人大代表”,朱有勇深感责任重大。他说:”作为人大代表,一定要敢于担当,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为群众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