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吾家吾国丨用一篇博士论文解决百年难题 独家专访两院院士李德仁

2024-05-04   央视新闻客户端   阅读量:61

    《吾家吾国》节目独家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他引领了我国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使中国走向遥感强国的创新之路。他远赴德国留学师从名师,他的博士论文解决了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面对国外的橄榄枝,他毅然回国,投入祖国建设。面对技术落后,他说:“硬件不足软件补。”用最短的时间去追赶,一点点缩短与国际的差距。

    让我们跟随《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的镜头,回顾两院院士李德仁深耕摄影测量与遥感学领域的科研人生。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尽管已经85岁高龄,李老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

    1957年,18岁的李德仁中学毕业,从江苏考到了湖北,原本报考数学力学系、打算研究火箭的他,意外被刚成立一年的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录取,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

    记者:当时怎么让您终于不遗憾这事了?

    李德仁:我们的校长夏坚白院士,就在校长办公楼的二楼阳台上跟我们讲话。说测绘很重要,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活动和人类活动,首先就要有地图。

    1982年,李德仁获得赴联邦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王之卓的推荐下,他师从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当时,阿克曼给了他一个航空测量领域的难题。

    记者:当时过去之后您的任务是什么?

    李德仁:当时因为我们这个航空测量遥感数据越来越大,当时阿克曼给我的题目就是找一个理论,能同时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或粗差。他就给我提供IBM大计算机,我拿了三个终端,我的椅子可以转的,这个终端发一个指令去执行,转到那去再做第二个任务。

    记者:您一个人操控三台电脑?

    李德仁:这个叫做批处理。我当时觉得是一种责任,我们耽误了10年,所以必须抓紧补知识、补理论、补时间。

    误差的问题,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最终,李德仁仅用一年零四个月,就用德文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时他的成绩是他就读的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历史最高分。

    李德仁:最后临走前,大家吃饭的时候阿克曼就拿一个酒杯,说了一句话,李德仁的论文写得很好。这个本来是不公开的,因为他要回国了,我可以把这个话说给大家听,我为此文而激动,把一个百年的难题解决了。

    从德国毕业时,包括斯图加特大学在内的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没有动心。

    采访者:落实到一个遥感专家,他的历史使命上,是在哪一个时刻您觉得您的使命感是最强烈的?

    李德仁:我认为是从我回国以后,我了解中国和外国差距的时候,我就认为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去追赶、赶超。这个一直没有停,一直没有断,有机会就向国家提建议,而且国家也采纳我们的意见。

    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担任项目的副组长。随着“高分专项”的实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卫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遥感信息服务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8分钟,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陈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