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现场侧记 | 发展人工智能,大舞台上的大先生

2024-04-25   人文清华讲坛   阅读量:51

    为什么ChatGPT的诞生意义非凡?当下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中国模式和国外有什么区别?4月23日晚,线上线下超过300万观众来到“人文清华”讲坛,聆听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的演讲《走进“无人区”——探索人工智能之路》,一起了解人工智能进化史,共同思考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并一同目睹了大舞台上大先生的风采。

    春天的空气微凉,微风和畅,傍晚六点多,观众们已经早早地来到新清华学堂前的广场,排队等候入场。本次的主讲人张钹院士是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许多观众仰慕已久,从十来岁的中学生到满头白发的退休教授,从人工智能领域从业人员到人工智能小白都很期待他的权威解读。

    安静是银行业从业者,近几日单位组织培训来到清华,很想借此机会听一听与银行的科技金融、信贷支持发展相关的人工智能知识。

    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王轻舟在公众号上了解到了讲座信息,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女儿共同前来。“我本身是人工智能这个行业的,张院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而且我的同事就是张院士的学生。这次希望能够听听张院士介绍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也带着我们家小朋友来开拓一下眼界。”

    数学系的退休教授章梅荣老师和妻子也来到了讲座现场。“虽然讲座面向的受众大部分是年轻人,但我们也希望关注一下,听一听现在科技新的方向。”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大一的何同学则表示张院士是中国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一批人,他和同来的几位同学都很希望了解从张院士的视角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傍晚7点,在观众们的殷切期待中,讲座正式开始了。张院士阔步走到舞台中央,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虽已是89岁高龄,但张院士精神矍铄,身姿挺拔,演讲思路非常清晰、各类分析精辟到位,智慧、干练、儒雅的大家之风,令观众钦慕。

    张院士介绍,“人工智能”一词最初诞生于1956年,此后其探索之路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的发展。但目前人工智能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持,因此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必须要发展相关基础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安全性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他以ChatGPT为例,为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大语言模型,并且表示,语义上连贯的语言生成的“涌现”是大模型最关键的突破,随之而来的多模态生成则是顺理成章的发展。接着,他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未来不断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所需的四个步骤。针对大家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忧虑,他表示人工智能能够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还很少,未来将主要是以人类助手的身份出现。

    最后,醉心研究人工智能已四十余载的张院士指出,发展人工智能是探索“无人区”,它永远在路上,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努力。面对寒冬要坚守、有韧性,面对热潮,青年人也绝不能浮躁,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近两小时的讲座,张院士全程站立,情感充沛,台下的观众也倍受感染,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

    张院士的演讲激发了大家激烈的思考,提问环节,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位人工智能方向的年轻创业者问:“您是否鼓励九零后、零零后创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源或要素,才能让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张院士表示,现在尚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初期,因此领域内有许多创业机会,最关键的问题是,年轻人创业,必须要有一流的团队。他强调,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提高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创新能力。一老一少,两代人工智能的钻研者在人文清华的讲座现场进行对话,仿佛是接力棒传承时殷切的叮咛嘱托,令人动容。

    演讲结束后,来自四川航空公司的徐兴睿表示很荣幸聆听了此次讲座,“我们的行业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比较欠缺,感谢张钹院士几十年的潜心钻研与今天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我们也能够听到最前沿的声音,明白人工智能辅助人类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大部分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我也了解到要真正做到通用人工智能还是任重而道远。”

    本次讲坛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中新网、抖音、B站等媒体和平台在线同步直播。吸引了超过300万观众在线收看。网友在直播间就自己所关心的人工智能问题发表热烈评论,也表示了对于张院士的敬佩与赞叹。

张钹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