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勇闯未来网络“无人区”——专访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刘韵洁

2023-11-08   南京日报   阅读量:120

刘韵洁院士在江苏“最美人物”先进事迹发布会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刘韵洁院士在江苏“最美人物”先进事迹发布会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毛庆

    清瘦的身形、时常挂着微笑的脸庞、一头的花白头发……初见刘韵洁,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看着亲切如自家长辈的老人,会是中国公用互联网的奠基人,如今耄耋之年还在勇闯未来网络“无人区”。十年内,他两度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最新科研成果。 

    11月2日,江苏“最美人物”先进事迹发布会在宁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刘韵洁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随后,刘韵洁和记者们坐在一起聊成长经历、说科研成果,神采奕奕,和蔼可亲。他说,“你们看到的是我在台前,但其实我的背后有很多很多人。科研工作离不开团队的齐心协力。”

    一句话、几本书、一个兴趣小组

    中国公用互联网迎来重要奠基人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刘韵洁着重分享了几件事。 

    首先是一句话——少考虑自己的事,多为别人想。

    这句话出自刘韵洁的母亲。1943年1月,刘韵洁出生后,家道渐渐没落。他的祖父和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奶奶身体不好,家里的活全靠母亲一个人。这位善良的女人,从小就教育孩子,少考虑自己的事,多为别人想,并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科技创新也是如此。所以小时候母亲教给我的这句话,可能看起来有点土气,但对我个人影响很大。”在刘韵洁看来,做科学和做人是统一的,做不好人的,也做不好科学。尤其是在做科研时,每天要和很多同事相处,团队氛围和谐友好,智慧才更容易在交流中产生火花。

    在母亲和兄长的鼓励下,1963年刘韵洁怀着以核物理专业报效祖国的梦想考进了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在大学里,他看了很多名人传记,例如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的传记。

    可以说,这几本书,塑造了刘韵洁对科学家的认识,也影响了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居里夫人,曾经在她的祖国发生战争时,毅然决然地暂时放下科研工作,做普通的战地救护工作,为她的祖国贡献个人力量。科学家,也是普通人,要坚决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绑在一起。”

    后来,这种科学家精神,贯穿了刘韵洁的个人科研生涯。面对国家需要,他曾多次转变个人研究方向:从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却开展了半导体研究,取得成绩后又在1973年投身计算机领域,几年后又将目光投向信息网络领域,并极具战略眼光地判断互联网将迎来重大的发展变革,早早谋划,勇闯未来网络“无人区”。

    “那会计算机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个绝对新鲜的事物。还好比较幸运的是,我在北大附中读书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兴趣小组。”刘韵洁笑着回忆。

    作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重要奠基人,刘韵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

    十年两度嘱托

    勇闯未来网络,实现弯道超车

    那天,80岁的刘韵洁院士说得最多的还是正在从事的科技事业。 

    2014年12月13日,对71岁的刘韵洁来说,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一天。这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市考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听取了他关于研发工作的汇报,并提出了突破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的殷切嘱托。

    他也一直记得今年7月6日,在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紫金山实验室,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激动心情:“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初步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

    以解决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产业重大瓶颈问题为使命,紫金山实验室重点围绕未来网络、普适通信、网络内生安全等布局一批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目前,一批“卡脖子”技术得以攻克,多项自研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紫金山实验室已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

    “我们把总书记当年布置的‘作业’交上了,新的网络架构已在布局,9年前的梦想已成真!”80岁的刘韵洁,依然充满创新的朝气。

    他本人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工程,已完成覆盖全国40个核心城市、88个主干网络节点、133个边缘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系统突破了大网操作系统、确定性网络等多项核心技术,具备“分钟级”按需定制网络服务能力、“微秒级”确定性服务能力、“千万级”多云交换服务能力、“TB 级”智驱安全网络防护能力,推动互联网发展从“尽力而为”到“确保所需”的技术体系变革,开辟了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路径。

    科研不停步、攻关不停歇。8月23日至25日,第七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举办。开幕式上发布了四项未来网络领域最新重大原创成果。

    刘韵洁说,接下来,新的攻关计划已经有了,今年主要聚焦在算力网络方面,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不过具体内容暂时保密。”虽没有透露详细内容,但刘韵洁向记者描绘了下他理想中的未来网络样子:现在的互联网客户是没有话语权的。他希望,未来的互联网是确定性的、可定制的,能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网络服务。比如远程操控、远程手术,包括将来的算力网,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典型场景都需要网络的确定性。“虽然很难,但这对很多行业来说都是非常期盼的。”他说,互联网要始终服务人民与经济发展需求。

    寄语青年科研人员

    要有技术“淘沙”理念

    “弯道超车”,靠的是勇于创新,有时候更要甘于寂寞。在紫金山实验室,人才扎根某一专业领域潜心研发,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对此,刘韵洁赠与青年人技术“淘沙”理念——想要有更深层次的技术,就必须去探索和尝试才能成功。

    刘韵洁回忆,“我从小在海边长大,退潮后海滩上会留下许多小的鱼虾和螃蟹,而美丽的贝壳更多被埋在沙子里,大多数人都只会捡起海滩上的鱼虾和螃蟹,却不愿意去沙子里挖更美丽的贝壳。这就如同创新一样,如果只是满足于表面的收获,那肯定不会有更大的成功。尤其是做原始技术创新工作,更要有深挖的精神和毅力,这种精神对我、对我们所有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创新这一方面尤为重要!”

    “要有问题驱动、需求驱动,去发现它们。不要止步于浅层,那是不够的,要去更深层次研究发现,大浪淘沙,在沙滩深处才能找到好宝贝嘛!”刘韵洁曾笑着对他身边的年轻人们说道。

    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的许志坚,曾参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工程贵阳至南京,往返近5000公里的试验,重点测试RDMA在有损及重载荷条件下,确定性相比传统网络的性能提升。

    “测试结果非常好。大家原本猜测,确定性会比传统网络提升百分之几十,而试验结果却显示出一个数量级的提升,远超预想。大家都很振奋,只有刘院士特别冷静,要求测试组重新研究测试方案的各项细节,再次测试,并要求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会有那么巨大的差距。”许志坚说,刘院士这种“有关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求真务实精神,令他受益良多。

    提起刘院士,有几个关键词总是高频出现在团队青年科研人员口中:温良恭谦、平易近人;思维敏捷、逻辑缜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曾经有几位青年科研人员长期出差在南京,刘韵洁就把他们喊去了家里做客,和夫人亲自下厨做饭,让远离家乡的小辈们也有了家的感觉。

    “我2011年到南京,到今年已经在南京生活了12年。前几年太太也搬来了南京。”刘韵洁笑着说,自己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把握、系统性布局,都令他感叹不已。他希望,能和团队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真正实现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世界一流、不可替代;也希望做好科技成果在南京的落地转化工作,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张安琪 毛庆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