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  先进事迹详情

这套生前笔记堪称微缩版三峡工程建设史

2023-09-07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阅读量:179

    本网讯(靳怀堾  陈松平  龚国文  唐东军  朱金华)今年是三峡集团成立30周年。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集团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发展,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一代代三峡人艰苦奋斗、忠诚报国,铸就了三峡集团改革发展新辉煌,谱写了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事业发展新篇章。

    在30年的卓绝奋斗中,三峡人留下了大量具有标志性和典型意义的文献资料、建设生产用具与生活用品等物件,这些历史物件凝聚着三峡人的心血与汗水、奋斗与奉献,见证了三峡集团奋进“两翼齐飞”的强企之路,即日起三峡小微将开设“三峡信物”专栏,借助文字和影像,走进那一件件磨损、褪色甚至破旧的三峡信物,共寻三峡初心印迹,凝聚三十而立再出发的奋斗力量。

2e314c282760a8fdf8d74a6eab18bdd2

视觉设计:魏小默 程向菁菁

视频制作:陈臣等
视频资料由三峡传媒、三峡工程博物馆提供

引言

    在三峡坝区右岸的三峡工程博物馆里,整整齐齐陈列着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郑守仁的19本工作笔记。这些已经泛黄的笔记本,每本封皮上都有郑守仁院士亲手写上的编号——1号至19号,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03年。这个时间跨度,正好跨越了三峡工程从动工兴建到蓄水发电的建设时期。

6bc7bade97cdd955c88ccb0c0c57bb4b

本文摄影汤伟

    笔记本上,常见粘在外面的插页式小纸条,上面写着红色的提示字,如“骨料”“围堰”“通航”等,本子里面详细记录着与三峡工程有关的会议内容及围堰、混凝土浇筑等技术资料。

d5899048d6924cc7fe2a25bd64dd6dc9

    郑守仁的工作助理龚国文回忆道,每次参加与三峡工程有关的沟通会、协调会等会议时,郑守仁都会随身携带一本甚至几本笔记本用于备查或者作记录,并在会后及时把重要的技术问题进行整理记录,重要的数据等信息专门记在最后几页,方便快速查阅。

9eb55ef1277c38d2a984bd511ac4e95a

    这些笔记本,里面堆满了数字、符号、示意图,详细整洁、朴实无华,外行人基本看不懂,“问题”“技术”之类的字眼非常多,但却直观、真实地记录了三峡工程自1995年1月起全面建设之后,到2003年三峡船闸通航、三峡电站首批机组发电过程中遇到的众多困难与挑战,算得上是“微缩版的三峡工程建设史”。

ab30103020594980a7354be82a1f3100

    下面撷取的,仅是其中的一些片断。

大江截流 截断滔滔江水

    “三峡截流水深最大、流量大,但分流条件好。治理江河是系统工程,(借鉴)国外治理江河的启示、江河的经验,从长计议。”

    这是1997年4月17日郑守仁在笔记本上写的一段话。近7个月后,长江三峡工程上下游围堰合龙成功,标志着三峡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2ae14b77e5ebbb182212309270f8b70f

左数第三人为郑守仁
本文资料图片由三峡传媒提供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体量的巨大、技术的复杂、工期的超长,对所有建设者而言,都是智慧、勇气、意志、担当等全方位的考验。三峡工程的大江截流与其他水电工程相比,综合难度最大。它需要先在长江主河床上构筑两道围堰,继而修建三峡大坝和电站厂房,其规模之大、水电装机容量之大、堪称世界级超级工程。

    三峡工程截流,也是继葛洲坝之后的第二次大江截流,水深,流量大,抛投强度大,不许断航。经过反复的水工试验和研究计算,郑守仁提出的“人造江底,深水变浅”平抛垫底方案被采纳。

    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任长江委宜昌前坪水工科研所总工的杨文俊仍难掩激动之情:“当时做大江截流预平抛垫底试验那阵子,郑总跑前坪试验基地可勤了,有时白天,有时晚上。到了现场,盯着试验看,常常一两个小时不动窝。看过后,又跟现场的人员一块分析平抛垫底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效减少堤头坍塌的范围和规模。我知道,他表面平静,其实心里波涛汹涌,着急上火呀。”

    在平抛垫底的过程中,郑守仁隔三岔五就来工地现场指导,直到龙口段从“尖底釜”变成“平底锅”。当然,平底锅的外侧还设有一道5米高的“大锅沿”拦石坎,作用是在截流合龙时“打阻击战”,挡住抛投块体溜走的去路。

    1997年10月中旬,他几次到截流施工现场,勘察“敌情”,研究对策。这天上午,正当郑守仁聚精会神注视着堤头进展情况时,危险悄悄逼近了。猛然间,他脚下的土石开始移动、沉陷,说时迟,那时快,跟在郑守仁身后的同事猛地拉了他一把。就在郑守仁的双脚刚刚移开的刹那,“轰隆”一声闷响,堤头的土石堆积物大面积塌陷,迅速坠向江底……大家无不惊出了一身冷汗。

    1997年11月8日,两道长堤力锁大江,截流圆满成功。

    在这历史性时刻,郑守仁戴着白色安全帽和几位同事冲在截流的最前沿。虽然在截流之前做了大量的试验,有了充分的准备,但毕竟不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特别是戗堤进占,如果出现堤头坍塌等问题,必须随时应急处置。

    当大江截流胜利的欢呼声、祝捷的鞭炮声响成一片时,郑守仁一语不发,任凭脸上热泪纵横……

  

夏天“吃冰棍”  冬天“盖棉被”

    “参加三峡工程建设的各工程局,对水电工程建设都(会)是经验。不要出蜂窝狗洞。大坝砼面也很光滑、质量要一流。一流工程首先是质量一流。发现质量问题要推倒重来。”

    这是1999年10月8日郑守仁在笔记本上写的一段话。当时,三峡二期工程进入关键时刻,混凝土施工达到了高潮。就在上一年即1998年,尚在施工中的三峡工程凭借一流的混凝土浇筑质量,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

995fb89122011426386c8223efe98641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三峡工程每一项重大设计、每一个重大技术难题的解决,都凝聚着郑守仁及其团队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及船闸、电站厂房等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近2800万立方米,钢筋用了46万多吨,是世界上混凝土浇筑量最大的水利工程。大坝实际浇筑最大高度为181米,有60层楼房那么高。在大坝施工中,进度、效益都要服从质量,质量可以否决一切。

    三峡工程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验收合格率100%,对于一般工程来说,这已是不错了。但在三峡,合格已不是标准,优良率才是考核的标准,经得起历史检验才是三峡大坝质量追求的目标。早在1995年10月,中堡岛进行的纵向围堰开挖基本完成,即将开始混凝土浇筑,围堰坝身段既是右岸纵向围堰的一部分,也是三峡大坝的挡水坝段之一。经检查后发现基岩面上囊状风化发育,需要继续加深开挖。经二次开挖后,风化囊基本被挖除,但开挖面起伏差明显增大,达不到规范的要求。设计人员要求施工单位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部分进行填塘处理,同时明确表示,该工程单元质量等级只能评为“合格”。这引起了部分参建方的不满,认为完全是小题大做,直奔郑守仁的办公室去告状,但被郑守仁回绝。有了郑总撑腰,全体设计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对工程质量更加精益求精坚持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是世界性难题,裂缝是混凝土坝的常见病。郑守仁带领设计和科研团队,对裂缝的成因、危害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坝面长期保温、个性化通水冷却等一系列精细化措施和技术要求。

    他要求施工人员保证混凝土出仓温度不高于7摄氏度。夏天时,对混凝土中的石子用风冷却,搅拌混凝土时用冰代水——俗称“吃冰棍”;到了冬天,则要给新浇筑混凝土“盖棉被”,以免温度过低影响质量。对于长期“晒太阳”的大坝上、下游面,则用聚苯乙烯泡沫板进行长期保温。正是依靠“夏吃冰棒冬穿棉袄”这类严格的温控技术和工艺创新,三峡大坝的建设者攻克了高温季节不宜大规模浇筑混凝土的工程难题。

    早在一期土石围堰热火朝天建设的时候,人们发现,一段时间以来,郑守仁经常把一期纵向碾压混凝土围堰初步设计图纸铺展在办公桌上,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不时在纸上写写算算。了解郑守仁脾气秉性的人说:“看样子,咱们的郑总是对纵向碾压混凝土围堰的优化设计有了新想法。不信,大家等着瞧。”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现场设计问题讨论会专门研究一期纵向碾压混凝土的优化设计问题。郑守仁指着挂在墙上的设计图纸说:“我看纵向混凝土围堰的设计还有优化的空间,你们看上纵段这个弧形弯度是不是不够,改为椭圆形是不是更好些?这样能缩短围堰的长度,省工省料。当然,有个重要前提是必须能满足明渠泄洪及通航水流条件和保护一期上游横向土石围堰坡脚防冲要求。”

    大家讨论后,认为确有优化设计的空间。经过多次水工模型试验,计算结果出来了,郑守仁拍板:将纵向碾压混凝土围堰上纵段弧形优化为椭圆形,长度缩短50米。一期混凝土纵向围堰告竣后,优化设计的效果显现了:较初步设计提出的方案节省混凝土24万立方米,节省投资数千万元。

    之后,二期混凝土左导墙节省混凝土16万立方米,三期上游土石围揠节省土石方10多万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仅主体工程混凝土工程一项,经优化设计节省下来的混凝土合计达100多万立方米,为国家节约投资3亿多元。

    翻开笔记本看到:

    2002年12月27日,郑守仁参加三峡工程建设管理协调会,记下了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温度控制要求,专门写了不能墨守成规、按老规范来。他在这段话的下方还特地划了横线,作了突出显示。

    2003年12月10日,上午他讨论了右岸厂坝混凝土施工问题,下午检查了导流底孔汛后情况,当晚又开会讨论基础处理有关问题。他写道:对导流洞进口预应力锚索只做X束。他在“帷幕灌浆等技术”下方专门划了横线,旁边的“设计”字眼下方还用红笔划了线。

    从2003年到2006年的4年间,三峡右岸大坝浇筑了400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但坝体没有发现一条裂缝,打破了混凝土大坝“无坝不裂”的“魔咒”。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庆祝会上,两院院士、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潘家铮对中外记者宣布:三峡三期工程中所施工的右岸大坝是一座没有裂缝的大坝。三峡建设者们谱写了世界坝工史上的新篇章,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挑战岩土工程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不负重托,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认真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向国家、人民和历史负责,最终给人民交出圆满的答卷。”

    这是2003年6月16日郑守仁在笔记本上写的一段话。那一天,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这是三峡工程建设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fef650934426bdb5edb73e35694758d3

    三峡船闸,1600多米长的主体结构段全部夹在两面高高的陡坡之间。也就是说,由于船闸上下游水位落差达113米,修建船闸要在花岗岩山体中切出一道最大深度为176米的高边坡。特别是二期工程,要在花岗岩层面进行闸室直立墙的开挖,最大坡高达60多米,形成了高边坡下的高陡坡。如何保持高边坡岩体内的稳定和控制高边坡的变形,是一项世界级难题。

    高边坡是指高度超过30米的岩质边坡或者高度超过20米的土质边坡。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边坡处理方法,当时号称岩土工程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难度之大,令人望而却步。而三峡船闸,就是从左岸山体中硬生生凿出来的,更是面临着超高边坡的严峻挑战。

    郑守仁深知,三峡船闸建设的高边坡是否安全稳定事关工程的成败,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侥幸。

    在船闸高边坡设计中,他提出增设锁口锚杆加固坡顶,以提高边坡稳定安全裕度的意见。

    他还格外重视船闸建设中高边坡不稳定块体的处理事宜,及时调兵遣将,跟进解决闸室开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作为世界首座采用“全衬砌式”新型结构的双线五级特高水头的大型船闸,三峡船闸屡遇受高边坡问题的困扰。

    郑守仁和技术团队多次召开技术讨论会,冀望通过大家的经验智慧制伏高边坡开挖中的这只大个头的拦路虎。他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将原来的“全面系统锚固支护”改为 “马道锁口中与块体锚固支护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加快施工进度。

    付诸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很快改变了船闸施工滞后的局面。

    为了给施工方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服务,郑守仁决定成立现场支护设计小组。三年多的时间,支护小组共处理100立方米以上的不稳定块体700多个,为船闸墙体开挖闯过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段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零伤亡的安全生产纪录。

    施工期间郑守仁再忙,也会抽时间到现场。船闸进入直立边坡开挖的关键时期,他到现场的频次更多了。遇到问题,就与大家共同研究处理方案。年过六旬的郑守仁常常与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一样,爬高坡、钻隧洞、攀登脚手架……

    从1994年4月开始,经过五年的开挖,三峡船闸的总开挖量约4000万立方米。建设者们在28万平方米的山坡上,利用锚杆及锚索对高边坡进行支护加固,共布置预应力锚索4000多束,各种锚杆超30万根,高边坡锚固量为世界之最。监测结果表明,船闸边坡山体岩石稳定,符合设计要求,为建成通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峡坝区18平方米的宿舍住了27年

    “我们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不负重托,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认真做好今后的各种工作。(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这是2003年6月16日郑守仁在笔记本上写的一段话。工作上,他坚持“高标准”;日常生活上,他却是“低标准”。对于衣食住行,郑守仁没心思也顾不上讲究。

    从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吃饭的地方主要是工地的食堂。“柴米油盐”在郑守仁、高黛安夫妇的生活词典里几乎见不到。在工地,郑守仁天天吃食堂。为了买饭不用排队,他就晚去,经常是最后一个,食堂的工作人员见他打了饭,便可以收工了。有时食堂没菜了,他就要碗面条或两个馒头,就着咸菜对付一顿。平时出差在外,郑守仁不喜欢吃桌餐,怕耽误时间。他喜欢会议的自助餐,如果没有自助餐,就吃些面包、饼干或泡碗方便面凑合一顿。

    一年四季,郑守仁几乎是工作服不离身。早年间脚下穿的多是胶鞋,后来穿旅游鞋或圆口布鞋。在工地上,要在泥里水里摸爬滚打,安全帽、工作服、长筒胶靴是标配,多年来不曾改变。一年四季留的都是平头,说是为了理发方便,节省时间。一件防寒服一穿就是十几年,不坏不换。毛衣穿出洞来,让人补一下,继续穿。

69c7c5ae6a74e4a902d52bc64551af35

    郑守仁夫妇从年轻到老,一直辗转奔波于各个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建设工地,住在简陋的工棚或单间宿舍里。建设三峡期间,夫妇俩常住工地的单间宿舍。27个年头,27个春节,他都是在三峡工地过的。

    郑守仁的出行,多靠两只脚,常年在工地上奔忙的快节奏,练就了他大步流星的本领,脚下生风,一般人得紧撵甚至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

    在三峡工地的27年中,郑守仁身为院士,生活异常简朴。他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奖金累计近160万元,可他一分钱也没有装进自己腰包,分别捐给了汶川地震、湖南雪灾等地灾区,还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困难职工等。

    熟悉郑守仁的同志说,郑守仁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爱好,工作就是他的最爱。把工作当成日子过的郑守仁,他的生活不免单调和枯燥,但未尝没有丰富和乐趣。

    2001年4月8日,郑守仁在笔记本中写道:“能直接参加三峡工程建设是毕生的荣幸。我一定竭尽全力,与全体建设者一道,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共同努力,把三峡工程建成世界一流工程,为伟大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

  

后记

    回首那些热火朝天的施工岁月,在三峡坝区一间普通的房间里,郑守仁在为工程难题寻觅良方,一笔一划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普通的笔记本写了一本又一本。这间18平方米的宿舍,成了这19本工作笔记诞生的主要空间。

    19本工作笔记,“微缩版的三峡工程建设史”。字字句句见证一位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大爱,丹心铸造“国之重器”。

    19本工作笔记,是“长江之子”郑守仁院士毕生心血的浓缩,更是三峡精神的历史见证。

人物小传

    郑守仁(1940—2020),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长江之子”。从事水利工程设计57年,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1994年以来负责三峡工程设计工作,主持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编辑:喻清卿 李雷 降瑞娇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