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无悔创新人生 传递道德力量——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李俊贤

2021-12-08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阅读量:161

    2021年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原院长兼总工程师李俊贤荣获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这是93岁高龄的李俊贤今年继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后的又一项殊荣。

    李俊贤1928年3月出生,1950年9月参加工作,1956年6月入党,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高性能燃料事业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者之一、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工合成专家。

    “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灵魂。”李俊贤不断自励、始终践行。他为我国的多项重点装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爱。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国家需求出发,这是第一位的

    李俊贤有着对党忠诚、爱国报国的责任担当。在李俊贤的心里,祖国的需要是最高追求,为国担当是人生信条。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国家需求出发,这是第一位的。”这是李俊贤的价值追求。李俊贤的青年时代正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起步阶段,在每一次重大科研方向的选择上,他都能急国家之所需,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为了这个信念,1966年,李俊贤坚决服从组织调动,毅然舍弃首都舒适生活,走进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原深处建设中国第一套高性能燃料装置。装备没有燃料就无法就位,等于造了汽车没有汽油,国家正着急等“米”下锅。

    在海拔2400多米、气压低、氧气稀薄、高原反应强烈的情况下,干部们吃的是盐水煮蚕豆、煮青稞面,住的是干打垒,睡的是大通铺。冬天刮风下雪时,大家裹紧衣被,互相拥挤着抵抗窗外的严寒。那时,李俊贤得了胃病,时常出现胃出血,可他常常强忍胃痛工作到深夜。

    作为一名干部,李俊贤在试制、装配、试车等关键阶段,经常日夜不离现场。对于各种设备的安装,他总是亲自到现场带领大家一起干,反复检查,认真把关。为了获得试验的第一手资料,他和同事们往往要在没有围墙、零下20摄氏度的车间里连续观察十几个小时,亲自检查并及时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1968年2月,由李俊贤主持研制的用于重点装备的高性能燃料终于诞生了,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70年,中国某重点科研项目用的就是李俊贤的团队研制的燃料。

    就这样,在西北边陲,李俊贤一待就是16年,从不谈困难。李俊贤: “能为国家争口气,我觉得值”。

    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

    身为科技工作者,李俊贤几十年来养成了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他始终将科研目标锁定在国际先进水平上,锁定在满足国家科工事业创新发展和人类美好生活的需要上。“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李俊贤认为。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某型科技装备技术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研制新型高性能燃料过程中,李俊贤力排众议,坚持796燃料才是未来的方向,李俊贤果断提出:“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要相信科学,更要相信我们的实力!”他还表示:“如果延误工期,我负责!”

    李俊贤迅速组织力量攻坚克难,最终按规定时间生产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为国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装备在速度上比使用传统路线燃料的快一倍以上,把国家先进装备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3年。

    继用于上述装备的高性能燃料后,李俊贤领导黎明院又先后完成了主要用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使用的新一代高性能燃料。

    20世纪80年代,李俊贤把目光转向聚氨酯,当时聚氨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李俊贤因病在北京休养,在此期间,他仍坚持工作,查阅了大量资料,决定从高起点入手,将研发目标锁定在代表世界先进材料技术方向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上。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高分子加工技术,可直接把低粘度单体与异氰酸酯在RIM机混合器内以高压碰撞混合,注入模具反应,加工成成品制件。

    这项技术当时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但当时在我国却要依靠进口。

    在李俊贤的积极推动下,黎明院1983年组建了聚氨酯专业研究室。李俊贤提出,聚氨酯研究以反应注射成型为重点,同时研究原料和助剂。

    经过“七五”“八五”攻关,黎明院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目前已累计取得52项科研成果,其中有2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部级奖4项、转化成果27项,研究开发了组合料、原料、助剂及其他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开创了中国聚氨酯工业,向全国输送了技术、工艺和人才,并建成了国家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中心。

    现在,这一技术和产品已广泛辐射,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李俊贤被称为中国聚氨酯工业奠基者之一,黎明院被称为中国聚氨酯工业的发源地。

    我给国家做了一点点事

    李俊贤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权位和名利上他却看得很淡。“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在聚氨酯研究中处于领导、指导地位,有许多关键问题都是由他解决的,但在成果申报的署名上,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

    李俊贤一生想着就是为党和国家多做工作。90岁高龄前,李俊贤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也就在2018年7月份,李俊贤身体不好,才提出退休,但仍在家中看书、查阅资料。之前,每年除了春节休息3天外,其余时间他都会来单位,一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他这些年加班的时间几乎相当于一个人正常工作20年。

    李俊贤公私分明,从不沾组织半点光。生活中的李俊贤院士,朴素平实得让人唏嘘,言行举止如同邻家大爷。他的家庭完全与普通职工一样,从不特殊。家具简朴、装修简单、书柜是铁皮柜。家里至今还摆着他结婚时的几件家具,被大家成为旧家具博物馆。李俊贤夫妇曾有一辆骑了约60年的自行车,从北京到青海再到洛阳,这辆自行车陪伴了丁大云老人和李院士大半辈子,日前被中国化工博物馆收藏。李俊贤夫妇家中有台缝纫机,也是从北京带到青海再带到洛阳,用了五六十年,现在还在用。还有那个从青海搬过来的铁床,现在也还在使用。李俊贤夫妇家中纱窗破了,舍不得换成新的,就用针缝上,一个纱窗往往补了好几个补丁。他的一双凉鞋,穿了20多年。李院士衣服很简单,一年四季就那么几件。李俊贤生活极其简朴,老人看文章时,习惯拿着尺子划重点,但仔细看,这尺子不过是他的一张嘉宾证。他的卡包,实际上是一个用过的药品包装袋,他说大小刚好装下他进出办公室的员工卡。他的手提袋,洗的发白,是外出开会时发的资料袋,舍不得扔,反复用……

    黎明院原工会副主席薛志强介绍:“1979年,作为领导的李俊贤在青海分得一套住房,家里人也去打扫了,他却把房屋让给了因家里人口多的李迎贵师傅;他的老母亲从四川老家来洛阳,那时没出租车,他和夫人硬是陪着70多岁的母亲步行3公里到单位,没向公家要车接。”平常为了节俭,到洛阳市内办事,只要时间允许,李俊贤夫妇总是和大家一起乘公共汽车。

    然而对自己如此节俭的李俊贤夫妇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又表现出极大的慷慨。

    在2018年6月8日,李俊贤捐赠毕生大部分积蓄300万元,在单位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

    很多人问李俊贤院士“把这么多钱捐出去心不心疼?”“真的不会啊,留下的钱,自己够花就可以了。基金捐赠是为了技术发展需要、国家需要。让整个新的一代培养出来,这是一种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这是我们更大的福气。”李俊贤说。

    李俊贤院士捐赠的消息发布后,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纷纷点赞:“贡献,捐献,奉献,构成了李俊贤院士人生的关键词”。

    一位记者在采访李俊贤时,问他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李俊贤坦然说到:“我为国家做了一点点事,我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