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矿业传奇”古德生院士的育人生涯

2022-12-06   中南大学出版社   阅读量:305

    编者按

    传记是关于人的故事。古德生(1937—),著名矿业工程科学技术专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中国振动出矿技术和地下矿连续开采技术的奠基者,他发明了颠振型振动出矿机,研制成功多功能的 11 种新型振动设备,创新了 6 种采矿方法,并发明了7项采矿新工艺,中国的出矿技术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成就无疑是卓越的。而生活中,古德生温和、低调,常常不愿过多谈及自己。《古德生传》记载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业工程专家古德生的曲折而辉煌的人生历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矿业人物。

    文章摘自:《古德生传记》第六章(有删改)

20 世纪 90 年代, 古德生在中南工业大学资源开发与安全工程学院办公室

2006 年,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院士( 左 7) 与古德生( 后排右 2) 及其他湖南省院士合影

    毕业后,古德生留校任教。至此,学生古德生终于成为了教师古德生。这三尺讲台,他将挥洒毕生的心血。

    20世纪80年代,采矿业的不景气导致国内一些矿业公司业务萎缩甚至关门歇业,大批矿工下岗、待岗。而矿业教育的领域也同样面临着分配和招生的问题。此时的古德生刚刚被聘为中南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系教授,由该系副主任转为主任。面临当时盛极一时的“矿业已经成为夕阳工业”的论断,他开始深入调查研究,而后笃定:“没有夕阳工业, 只有夕阳技术, 国家不能没有矿业。”

    既然是技术装备落后导致的采矿成本高,那么,高校就更不能停止和削弱对采矿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专业招不到新生,是因为毕业分配率下降。毕业分配受到影响,是矿业不景气所致。矿业不景气,是技术装备落后所致。技术装备落后,固然与国家对矿业的经济投入有关,但究其根本是国内相关技术人才匮乏所致

    现在,从矿业到矿业教育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古德生认为,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因为这个恶性循环而解除采矿工程的科研与教育队伍,相反,应该高瞻远瞩,从保住这个专业的科研与教育队伍入手,逆水行舟,大力培养采矿工程专业高端人才,以此来推动国家采矿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使得从矿业教育到矿业的循环向良性发展。

    同时,结合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相应的政策,矿业一定能走出低谷,中国的矿业工程人才也能成为国际尖端人才。有了这样的思考,古德生便与领导和同事商讨,从保住中南工业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开始,力求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逐步稳定和发展采矿专业队伍。

    经过反复思考,古德生找到了走出困境的第一条出路:扩大专业适应面,兴办“采矿与岩土工程专业”。

    据古德生院士介绍,之所以会想到将采矿专业拓宽到“岩土工程专业”,是因为采矿学科和岩土工程学科的知识点,有百分之八十是相同的。实际上,采矿的岩土工程力学及相关知识,涵盖了民用建筑方面的岩土工程,甚至比后者更为复杂深奥。

    之前的采矿系,也办过岩土工程这个班。但当时受从前计划经济时代旧有观念的影响,招工单位只看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名称进人,全然不了解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实际上能胜任如高层建筑、铁道地下工程等民用岩土工程的相关岗位,所以,如果不改变专业名称,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不能分配到这些矿山之外的民用岩土工程领域里去。

    找到对策之后,古德生深知孤掌难鸣,便联合当时设有采矿工程专业的西安冶金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四所高校,召开了一个隆重又严谨的论证大会,其论证报告、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均由古德生提出并亲自起草。

............

——节选自《古德生传记》第六章

2002 年, 古德生(左1) 指导学生们进行课题研究

2010 年, 古德生(右2) 与他的博士生苏家宏(左1) 和高文翔(左2) 在学位授予仪式后合影留念

    从教六十周年,古德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自己深刻的解读。他说:“好的教师应该是热心人,是在教学中能体验到快乐的人,是有科学知识、富有创造精神、有良好素养的人。

    在60年从教岁月里,古德生像他的老师汪锦章当年那样,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论文、参评材料等,他都要亲自过问并把关,检查修改精确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他经常叮嘱学生,论文要修改三遍以上,结论要修改五遍以上。

    有许多学生参评长江学者或是工程院院士等荣誉的评选材料,他也要亲自把关,并叮嘱学生一定要学会提炼出学术思想的精髓,并上升到专业的制高点。

    他带出的学生,也都培养出了做事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他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梯队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比如研究生的培养,他认为导师应该从学位选课、专业阅读、研究选题、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五个方面进行指导。

    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古德生院士认为,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上。他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创新则要求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学会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不但要敢于反思甚至否定自己从前的思路、想法,更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跳出传统求飞跃,而不能投机取巧,从人家的论文里找漏洞,或是证明前人的命题、方法正确。

    古德生总是批评那些不愿意动脑筋的学生,面对这些向自己讨命题、讨方法的学生,古德生总是反问:“你自己想过没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只能与你探讨你的思路,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答案。”

    他就是用这种方法,促使学生去思考,并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古德生有一个硕博连读的学生,在他的鼓励下,积极探索新的领域。面对深部开采中高应力致裂的问题,古德生不断启发他如何变害为利来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采矿难题。这位学生没有辜负古德生的厚望,研发了一台名为“静、动加载三足压力机”的设备来测试矿井深部各种动态状况下的高应力。在攻克这个难题的过程中,他不时与古德生探讨,师生共享创新的乐趣与成果。

............

2016 年, 古德生( 前排左 5) 在从教 60 周年庆典与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