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潘垣:在求新中不断攻克科研难关

2022-06-25   湖北日报   阅读量:135

    人物小传

    潘垣,磁约束核聚变专家、脉冲强磁场技术专家、脉冲功率技术专家、高电压技术专家,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包括“中国环流器一号”在内的我国三套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和一套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升级改造;提出并指导“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项,一、二等奖多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今年88岁高龄的潘垣院士,投身科研事业已有67年。从磁约束聚变、脉冲功率、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到脉冲强磁场、新一代开关电器等,他一次一次跨越本专业,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为祖国强大贡献科研力量。提及这一次获得突出贡献奖,潘老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始终把个人追求同国家追求高度统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他的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每天步行5000步以上,保持适量阅读和写作,即便高龄,仍然不离科研。身边人都说,潘老身上仿佛蕴藏着无限力量。

    潘垣出生于1933年,很小父亲去世,童年在抗日战乱中度过。母亲常对他说,儿啊,没有国,哪有家?“这句话让我记了一辈子。所以,服务祖国是我研究的根本追求。”

    强烈的求知欲,给潘垣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参加工作后,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以钱三强为首的一批老科学家的严谨治学和躬行垂范,又深深教育影响了他。“求学、求题、求新、求真、求毅、求实、求才、求乐”,从此成为潘垣一生的科研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建设磁场强度更高的脉冲强磁场,而我国在这方面基本是空白。2001年,潘垣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脉冲强磁场设施,并亲自参与项目申报。经过多方努力,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月批复由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我国的脉冲强磁场设施,这是教育部高校承建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湖北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做世界最好的脉冲强磁场设施。”怀抱信念,潘垣和团队成员不计较得失,一心一意做建设、做科研,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创造了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推动了我国脉冲强磁场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截至目前,设施已为国内外包括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100多家单位开展科学研究13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成果,强有力地推动了湖北省乃至我国相关前沿科学研究的发展。

    “夸父逐日”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

    “人造太阳”是指人工利用稳定可控的核聚变技术,通过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的原理释放出巨大能量,为人类提供“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潘垣介绍,由于“人造太阳”难度太大,1985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攻克难关。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工程,也是我国参加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为人类可持续能源贡献“中国方案”。潘垣是首倡者,也是开拓者。他全程参与了我国ITER计划的立项论证工作,并前瞻性地引进和建设了我国高校唯一的J-TEXT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静下心、埋下头、吃得苦。20年来,潘垣带领华中科技大学聚变研究所,一方面产出领先的成果,一方面培养高质量人才。

    为了解决横亘在ITER计划中最大的“拦路虎”——等离子体大破裂,全球四大SPI(散列弹丸注入技术)破裂缓解技术研究装置集中发力,华中科技大学J-TEXT装置就是经ITER顾问专家委员会选定的全球四大预实验研究装置之一,潘垣和团队成员们“夸父逐日”,全力以赴,已成为ITER计划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同时,他们还成功地将聚变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取得多项成果,包括大型发电机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灭磁、补偿脉冲发电机等。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

    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潘垣经常叮嘱团队:“国家发展这么快,一定会有新的需要。”

    坚持十多年,研发220kV系统用大容量短路电流开断装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产品全部国产化,其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潘垣团队成员袁召至今还记得,潘老师当初提出的设想很多人觉得“异想天开”,实现的过程充满纠结、失败和怀疑,但每每看到这位老科学家的身影,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那么大年纪了,想到什么哪怕是大晚上也会跑到实验室来找人讨论。他都这样,我没理由不好好干。”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多年来,潘垣持之以恒推进“电气化+”的学科发展战略,解决实际问题,其指导的研究团队大多成为相关领域的“国家队”。

    在清洁能源方面,他提出通过建设柔性直流电网,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问题,顺利建成了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国家示范工程,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提供了优质环境保障。

    在脉冲功率方面,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强脉冲功率电源系列核心单元与成套系统,为我国该领域研究从受制于人的窘境走向国际前沿做出重要贡献。

……

    “做科研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定不能忘记国家的需要就是科研工作者的目标。”这位老科学家言之切,行之恒。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高翔 郭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