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梁晋才:鞠躬尽瘁为防空

2021-07-24   新华社   阅读量:119

    199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盛大的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当一组导弹武器装备系统组成的方阵,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的防空导弹总体和自动控制专家梁晋才难抑激动,眼眶逐渐湿润了:这是他和同事们倾注全部心血研制出的作品,研制期间的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图为1999年10月1日,空军新型地空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白连锁摄(资料照片)

    梁晋才1927年出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后成为北京铁道学院的一名教师。在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里,教师一般要工作满3年才能够评上讲师,但是由于表现优秀,梁晋才两年就评上了。本以为会在深深热爱的教师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但机缘巧合,因为国家的需要,1962年,梁晋才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登上了防空导弹事业舞台。

    与教师岗位相比,防空导弹工程师这个职业显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彼时的中国不仅各种研制设施跟不上,各种研究资料也极为稀缺,个人这方面的知识也极为有限。这一切都诉说着导弹研究任务的艰巨。面对困难,梁晋才丝毫没有退缩的打算,这都是源于一颗纯粹爱国之心。“为什么在条件这么差的时候,我们仍然抱着乐观的情绪克服一个一个难关呢?是因为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希望祖国能够强大。”

    之后,他便和同事们一起在钱学森等专家的领导下,开始了艰难的导弹探索之旅。恶补知识,不断学习,仿制设备,改进设备……一天24小时好像根本不够用,他们恨不得一天能有36个小时。

    屋漏偏逢连夜雨,苏联专家突然撤走,给研究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可是,梁晋才他们并没有被吓倒,导弹研制工作仍然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梁晋才发现,苏联的陀螺太笨重了不好用。于是,他组织并主持了一个攻关小组,决心对陀螺进行改进。他们一边拟草图,一边生产。就这样不分黑夜白天地干了3个月,最后,他们终于突破了各种技术难点,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半液浮陀螺。

    20世纪60年代初,国防部对有关型号研制生产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梁晋才被调到了上海。这期间,梁晋才负责一个新型地空导弹武器设备系统,在他和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这个系统最终获得成功。

    1984年,梁晋才接到了新的任务,国庆节当天,他率领一支队伍踏上了去往西北荒漠的列车。在戈壁滩的新型号试验任务圆满画上句号后,他又接到了另一个更艰巨的任务:研制一种完全自主的、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型号。

    梁晋才在磨砺中不断成长,他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可无论做哪项工作,他都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任某武器系统总设计师时,主持研制成功该系统的乙型,提高了我军舰队的作战能力,填补了我国中低空舰空和野战防空导弹的两大空白;主持研制的某武器系统丙型导弹,主持设计了新的气动布局,并采用静不稳定控制,提高了导弹的机动性,扩大了作战空域,取消自动驾驶仪的自由陀螺,缩短了反应时间,使得该型号导弹达到了国外同类武器的先进水平;带领大家研制某一飞航装置,开拓了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野战防空导弹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梁晋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防空导弹事业的一道光,照到哪里哪里就有成功的光亮。对于航天精神他如是说:“我觉得航天精神是用我们的奉献精神,用汗水不断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克服了一个一个的坎坷,攻克了一个一个的难关,这样的精神凝聚起了航天精神。”

    “毛主席说过你们青年人,最有希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那时候我才三十多岁,听到这一句话了,现在我把这话传达给你们。你们现在今天要接过我们这些人的接力棒,要努力把我们航天事业搞上去。”

    本文据太空探索杂志2021年04期 幻棠《梁晋才:鞠躬尽瘁为防空》一文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