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林俊德:生命最后一天坚持工作74分钟

2022-06-01   中国军视网   阅读量:114

    林俊德搞核试验,一辈子鲜为人知。他的突然离世,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穿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一位老专家彻夜难眠,写了一首五言长诗《马兰魂》,深情讴歌林俊德“一息游丝细,长谈发展情”的奉献人生。一位自称“从来没有写过诗”的年轻网友,饱含深情写下一首88行的长诗《永远的记忆——送别林俊德院士》……

    一位75岁老人的去世,为什么能如此感天动地?

    于国舍命,人天共仰。罗布泊“蘑菇云”的背后,有他几十年的付出。

    在林俊德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7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7年,光荣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比这份“成绩单”更打动人的,是他生命最后8天争分夺秒的旅程: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

    ——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

    ——完成了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

    ——与基地领导几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

    ——向学生交接了两项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

    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林俊德为什么还要如此拼命?

    与他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女高工唐润棣,泪流满面地告诉记者:他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回眸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向空中,相拥而庆。

    然而,更打动记者的,则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场景——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

    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他——林俊德。

    回忆当时情景,他多年的同事说:“那种情况就是上战场,根本顾不上个人生死。”

    那时,林俊德只有26岁。从走进罗布泊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在大漠深处扎下了根。

QQ截图20160817162851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林俊德和战友们每天都在拼命工作,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次核试验都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林俊德被指定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林俊德再次临阵受命,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罗布泊日夜奔波,研制试验新一代高空压力自记仪;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和战友们背水一战,为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大漠铸盾,功在千秋。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参与了我国的全部核试验。

    今天,记者双脚站在罗布泊中国核试验场区。在常人眼中,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俯瞰中国版图,它不过是西北大漠戈壁深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

    凝望远方地平线,记者思绪在沸腾,耳边不断回响着林俊德院士临终前的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座因使命而诞生的城市,一座“将戈壁踩在脚下的城市”。

    有位诗人这样描述包括林俊德在内的马兰人——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热情颂歌,

    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

    任岁月染白了青丝,任风霜催老容颜,

    在西部戈壁,在大山深处,在无人知道的角落,

    用生命的光和热,为共和国创造出太阳和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