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送别陈敬熊院士!他曾给导弹装“眼睛”,为航天事业育英才

2022-03-17   中国军网   阅读量:86

    痛别,又一巨星陨落!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说明: http://www.81.cn/yw_208727/_attachment/2022/03/17/10141440_309c236f8da4239d272a3a.png

    陈敬熊,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曾为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研制导弹天线,让导弹成为“有的之矢”;

    带头攻克了我国第一枚地空导弹制导站的研制难题,该制导站应用在红旗一号、红旗二号、红旗二号甲武器系统,承担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在我国空天防御系统研制起步期承担起多型雷达的研制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相控阵雷达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用知识改变命运

    1921年,陈敬熊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商贾之家。从小就特别有想法的他并没有跟当地其他小孩一样,走上辍学经商之路。陈敬熊认为:“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开始外出学习,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少年时期的陈敬熊,在数学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每次考试基本都是满分。凭借优异成绩,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陈敬熊立下志向:将自己的所学所知和青春年华奉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奋斗终生。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华东邮电管理局工作。

    1957年,国防部一纸命令,将陈敬熊调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前身)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说明: http://www.81.cn/yw_208727/_attachment/2022/03/17/10141440_309c236f8da4239d273f3b.png

陈敬熊军装照资料图

用事实回应质疑

    刚刚踏入“航天大门”,陈敬熊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天线。

    当时,有关国家对关键技术问题守口如瓶,国内根本没有可借鉴经验。外界质疑声不断,认为“赫兹势位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广泛、比较成熟的算法,挑战权威简直是天方夜谭!陈敬熊偏不信。

    一次次测量数据、科研论证,一次次试验失败、苦苦求索……终于,陈敬熊用无数枯燥的图纸、试验、报告和方案组合成梦想的翅膀,托举“东风一号”飞上蓝天。

    他提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为导弹天线设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成功打破国外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用实力赢得尊敬

    面对蒋军U-2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国领空的挑衅,钱学森“点将”陈敬熊,让他带头攻克“红旗一号”导弹天线误差问题。

    受领任务后,陈敬熊马上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开展上百次试验和理论分析,终于找到天线产生误差的原因。

    经过优化的天线在试验后证明陈敬熊和攻关小组的改装方案完全正确,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天线被“救活”,性能超越国外同型号天线,大大加强了我国的防空力量。

    凭借在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领域的突出贡献,陈敬熊于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说明: http://www.81.cn/yw_208727/_attachment/2022/03/17/10141440_309c236f8da4239d276f3c.png

用真心奉献一生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陈敬熊累积并总结了一套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他将这些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

    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一些优异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

    退休后的陈敬熊,依然保持着一名科研老兵的本色——坚持看科研简报,心系祖国的航天科工事业。2008年,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设立教育基金,用于支持物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1954年,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写道:“要想中国富强起来,一定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在与科研相伴的70余年里,他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说明: http://www.81.cn/yw_208727/_attachment/2022/03/17/10141440_309c236f8da4239d27843d.png

陈院士,

一路走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航天科工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